教育学院等单位师生赴香港进行教育数智化转型京港学术交流活动

六月 30, 2025

       在2023年签署的《北大教育学院与香港教育大学研究生院学术合作协议书》框架下,在前期两年的深度合作项目“技术推动的未来教育:利用前沿技术提升教育公平、质量和效率”基础上,北大(以下简称北大)教育学院申请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25年度京港澳高校交流项目“教育数智化转型京港学术交流”,并获得资助。该项目将持续推进双方在教育数智化转型领域的学术交流,包括师生交流互访、论文发表、专著撰写、课题申请等多个方面。

       在2025年北大科技创新年的大背景下,作为该项目的第一次活动,在港澳台办公室等单位支持下,北大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北大教育信息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贾积有教授带队,北大教育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计算中心、研究生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历史系等单位和北大附属中学深圳(集团)黄埔学校小学部的10位教师(含博士后)和9位学生(含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于2025年6月23日至27日赴香港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图1 欢迎座谈会合影

       6月24日上午,香港教育大学(以下简称教大)全球新兴技术研究所联席院长、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课程与教学学系教育科技与教学创新讲席教授林质彬(LIM Cher Ping)主持了欢迎座谈会。其研究团队成员、北大师生以及于该院参与前期项目评估与讲学活动的国际知名学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知识实验室 Eileen Kennedy 教授出席座谈会。林质彬教授和贾积有教授回顾了项目合作历程,全体成员介绍了各自研究和工作领域,初步探讨了合作意向。

       座谈会后,林质彬教授和贾积有教授作为前期“技术推动的未来教育:利用前沿技术提升教育公平、质量和效率”项目负责人,向特邀外部评审专家Eileen Kennedy教授汇报了项目进展和成果,Kennedy 教授对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双方团队在技术支持下的语言学习与STEM教育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的合作发展提出了建议。其他师生首先参观了教大图书馆的延展实境教室和科技创新实验室,体验了应用于教育的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继而参观位于教大内的香港地区唯一的教育博物馆,了解中国教材发展历史,体验博物馆内的互动阅读设备。


       6月24日下午,“学习创新与新兴技术”系列英语论坛之四“重新思考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在教大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由林质彬教授主持。教大学术事务副校长、教师教育讲席教授郑美红(CHENG,May Hung May)开场致辞,对北大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参与讲座的四位学者赠送了纪念品。随后,贾积有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两校学术合作交流的成果。

     图2 教大郑美红副校长为“学习创新与新兴技术”系列论坛之四致辞

 

    图3 “学习创新与新兴技术”系列论坛之四现场与会者合影

       在该论坛中,计算中心信息安全室主任、教授级高工陈萍教授以“北大联邦认证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为题,介绍了北大在联邦身份认证和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工作;教育学院博雅博士后乐惠骁以“打破人类主导:探索学习者对生成式AI与人类教师学习反馈的偏好”为题,介绍了人工智能与教师关系的研究进展;教大教学科技中心教育发展经理马韵斯博士对陈萍和乐惠骁的报告进行了高度评价。接着,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马乃强副教授以“数智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智慧课程建设与实践”为主题,展示了大学英语教学数智化转型的创新探索;Kennedy教授以“以教学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以人为本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为题,探讨数字技术对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教大人文学院国际交流副院长、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系主任王立勋教授点评了两位的报告。最后,林质彬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该论坛精彩纷呈,吸引了教大校内外、国际学界300 余位师生及专业人士通过现场或线上方式参与。

图4.1 陈萍教授讲座

图4.2 乐惠骁博士讲座

图4.3 马乃强教授讲座

图4.4 Elieen Kennedy教授讲座

 

图4 “学习创新与新兴技术”论坛四位学者报告

 

       6月25日上午,以“北大智汇:新兴科技赋能教学研新生态”为主题的北大-教大大师课(汉语)活动举行,林质彬教授开场致辞,课程与教学学系助理教授黄凌云博士主持并点评。

       计算中心主任马皓作了“北大数智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介绍北大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深度赋能科技创新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数智教育研究与开发室主任王肖群高级工程师以“数智教学环境构建及教师创新实践”为题,介绍了北大融合式教学支撑环境构建、新一代数智教学平台重构、教学新思路教师创新实践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果;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副主任郝正元进行了题为“北大研究生教育信息化介绍”的报告,分享了北大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探索和应用成果;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裴剑锋研究员进行了题为“AI在化学和药物设计中的应用”的报告,分享了其团队AI赋能化学和药物设计的研究成果;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唐大仕副教授以“北大AI通识课教学实践与思考”为题,介绍了在其开设的《人工智能与计算思维》等课程中培养学生AI素养的教学实践和成果。

图5.1 马皓教授讲座

图5.2 王肖群教授讲座

图5.3 郝正元老师讲座

图5.4 裴剑锋教授讲座

图5.5 唐大仕教授讲座

图5 北大-教大大师课五位学者报告

 

       这五场报告引发了与会师生的强烈兴趣,他们通过在线问卷提出问题,五位学者进行在线或者现场回应。

 

图6 郝正元、王肖群、唐大仕和裴剑锋参加现场提问和交流环节

       6月25日下午,同学们参与了北大-教大的联合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教大博士生熊彧涵、杨仲尧主持,北大九位同学展示了各自在教育数智化转型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教大数学与信息技术学系研究助理教授杨茵博士作了精彩点评。

 

图7.1 安美心汇报

图7.2 鹿一帆汇报

图7.3 张誉月汇报

图7.4 桂丽如汇报

图7.5李子健汇报

图7.6陈昂轩汇报

图7.7旷欣然汇报

图7.8孙亦非汇报

图7.9刘怀亚汇报

图7 研讨会九位同学汇报

     博士生安美心作了题为“聊天机器人支持的对话教学”的报告,介绍了其开发的旨在提升泰国本科生的中文写作前构思技能的GO-BATS 框架。博士生鹿一帆作了题为“家长参与促进年轻学习者在线学习表现”的报告,研究开发了家长指导清单,明确家长在课前鼓励、课中监督、课后作业检查等具体参与行为,旨在探索结构化家长参与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博士生张誉月作了题为“基于大语言模型多智能体的数学智能教学系统”的报告,介绍了如何基于大语言模型多智能体的苏格拉底式教学框架,通过模拟7类学生认知状态,构建“教学主管-教师”多智能体协作的动态对话系统。历史系本科生桂丽如作了题为“AI驱动的继续教育学员反馈智能采集与课程效果评价新模型”的报告,介绍了AI 驱动的继续教育研究,旨在关注如何智能获取学习者反馈及课程效果评估的方法。硕士生李子健作了题为“介绍与验证反馈流畅度: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教师反馈对元认知过程的影响”的报告,揭示生成式AI高流畅性反馈可能导致学习者“元认知惰性”现象。博士生陈昂轩作了题为“基于多智能体的课程设计”的报告,汇报了包含需求分析、教师匹配、课程设计等多个智能体的协作框架在继续教育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硕士生旷欣然作了题为“从图像到答案:OCR与DeepSeek驱动的智能数学辅导平台”的报告,介绍了基于OCR技术和DeepSeek模型开发的智能数学辅导平台如何通过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传统数学教育中的资源分配不均、个性化指导不足等问题。硕士生孙亦非作了题为“数独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实验研究”的报告,通过实验证明了数独智能教学系统中,数独难度分级的有效性和提示的重要性,为数独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可复现的理论框架。博士生刘怀亚作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现实世界数学学习:培养六年级学生的适应性专长”的汇报,探索如何通过 AI 生成的跨学科现实情境问题与提示,支持学生发展灵活创新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与会的教大师生对九场报告表现出极大兴趣,并与演讲同学进行了深入讨论。

图8 学生研讨会参与师生合影

       6月26日上午,代表团还访问了香港都会大学,与公开进修学院院长李锦昌教授等教师就开放教育及终身学习新生态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9 北大-香港都会大学全体师生代表合照

        6月26日下午,Kennedy 教授进行了题为“问题先行,方案后置:如何支持高校以教学为主导的技术创新 ?(Problem First, Solution Second: How can We Support Teaching-Led Technology Innovations at Universities?)”的大师课,该课由教大林质彬教授主持。来自北大、教大、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大学的多位师生参与讲座。在提问环节,来自北大、教大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大学的学生分别分享了自己对讲座内容的理解与启发,表示颇有收获。

图10 Kennedy 教授讲座参与者合影

      6月27日上午,代表团师生首先走进教大附属赛马会小学,与校长张锦欣女士会见座谈;然后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AI互动课堂与建筑手工课,在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数学智能评测和辅导系统(MIATS V2.0)上为该校学生专门开设了课程和学生账户,通过人机互动教学激发小学生对AI科技与创新的兴趣。北大附属中学深圳学校(集团)黄埔学校小学部教科室主任许江瑞老师为学生带来了一堂独具特色的建筑手工课程,赛马会小学的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设计与创造的乐趣。孙亦非以“让AI小助手帮助大家玩数独游戏”为题,向孩子们展示自主研发的在线数独智能教学系统,带领他们一起玩系统中的数独游戏,引导他们思考AI时代应该具备的能力。陈昂轩以“让AI做小助手带大家解决数学问题”为题,介绍了AI数学小助手如何将拍照结果识别后、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出个性化引导提示,并鼓励学生结合老师的帮助和AI指导来提升能力。刘怀亚以“AI陪我练有趣数学题,给我专属小提示”为题,讲解了AI数学系统如何生成有趣、贴近生活和跨学科的题目,以及如何通过个性化提示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并引导学生使用平板电脑系统进行练习。张誉月以“探索AI的魔法世界——给四年级同学的AI启蒙课”为题,通过故事、游戏、互动和动手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AI的魅力,激发他们探索科技的兴趣。

图11 师生与赛马会小学校长张锦欣女士会见座谈

 

       随后在赛马会小学大讲堂,北大附属中学深圳学校(集团)黄埔学校小学部的许江瑞主任以“闪亮在木艺制作课堂的身影”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木工课堂照片,展示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理念和项目式教学法在跨学科实践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在动手与解决问题中发展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旷欣然以“越来越厉害的人工智能”为题,给孩子们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最新应用成果,包括写诗、谱曲、作画、生成视频等,激发孩子们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和好奇心,并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未来AI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更多可能应用。最后,北大师生与赛马会小学师生一同合影,留下了难忘的交流瞬间。

 

图12.1许江瑞主任的互动课堂

 

图12.2孙亦非的互动课堂

图12.3陈昂轩的互动课堂

 

图12.4刘怀亚的互动课堂

 

12.5张誉月的互动课堂

 

图12.6许江瑞在大讲堂授课

 

图12.7 旷欣然在大讲堂授课

 

图12代表团师生在赛马会小学授课

 

图13 北大师生与教大赛马会小学师生合影

       在教大赛马会小学的授课活动结束后,北大师生们接着参观了教大教学科技中心。该中心联席执行主任郑国城博士等介绍了教大在通过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和科研的技术支撑设施,北大师生们在大语言模型工作室、元宇宙教育实验室和教学视频制作室进行了实地体验。

图 13 师生体验元宇宙教学环境

      6月27日上午,贾积有教授应教大课程与教学学系系主任晏子教授邀请,参加该系年度学术交流会,对6位青年教师的学术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

图14 贾积有在教大课程与教学学系年度学术交流会上点评

        在紧张的学术活动之余,代表团师生还参观了驻地附近的香港文化博物馆,通过多媒体技术体验粤剧非遗、考古与自然探索等文化与教育资源,深入了解香港文化发展历史。

       2025年度北京大学京港澳高校交流项目“教育数智化转型京港学术交流”第一次赴港交流活动圆满结束,取得了丰硕成果。短短的五天时间内,举办了1场大型主题论坛、1场专题大师课、1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在教大赛马会小学成功开展多节AI互动课堂,让香港小学生初步使用并体验了我们自主研发的数学智能教学系统;参观体验了大语言模型工作室等前沿教育技术设施;与教大和香港都会大学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访问交流活动继续加深了我校与香港高校的学术交流,充分展示了我校教育数智化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也为10月份开展的第二次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期待通过更加密切的双向交流,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师生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促进内地与香港教育事业共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见:
北大新闻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新闻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