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炎.
交流,方能进步-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给我的启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2):195-198.
Abstract范劲先生在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译后记》中说:他怀着很大的好奇心想知道洋和尚葫芦里有什么药.我是个地道的本土和尚,最近六七年又和几位朋友写着一部规模大一点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当然更有兴趣想拜读顾彬教授的大作,并且很乐于说说自己读后的一些感受.
严家炎.
1957年夏毛、罗对话试解. 读书文摘. 2009;(12):16-18.
Abstract披露1957年7月毛泽东与罗稷南有关鲁迅的谈话,是《鲁迅与我七十年》中笔墨最少而其重要性却丝毫不减的一节文字,也是海婴先生犹豫再三而最终采取对历史负责态度的表现。既然如秋石先生所说,"文革"期间"听说过类似意思的人"就已"成千上万",而且直到后来还在不断流传,为什么不能严肃认真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
严家炎.
"五四"文学思潮探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21-25.
Abstract"五四"文学思潮,作为文艺复兴以来近代欧洲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一种回应,其源头可上溯到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根据近年发现的一些史料,在这个源头上,存在着三座标志性的界碑:一是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文学条下用"外史氏"名义所作的一段重要评论,它提出了"言文合一"的理论主张,倡导以口头语为基础来形成书面语,为白话文学开辟了较为宽广的途径.二是陈季同通过法文著作和中文材料,提出了小说戏剧亦中国文学之正宗,世界文学乃中国文学之参照,倡导大规模的双向翻译等见解主张,打破了千年来某些根深蒂固的陈腐保守、妄自尊大的观念,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两部有现代意义的长篇小说:陈季同1890年出版的法文<黄衫客传奇>和韩邦庆1892年发表的<海上花列传>,前者在欧洲较有影响,后者八十多年前就已得到鲁迅、刘半农、胡适等多位"五四"先驱者的高度评价,近年沪地几位学者更对其标志性意义作了相当深入的阐述.三座界碑从理论主张、对外交流、创作成就三个不同方位合力构筑了立体多维的文学新天地,标志着文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严家炎.
“五四”文学思想探源. 文史知识. 2009;(10):87.
Abstract"五四"文学思潮,作为文艺复兴以来近代欧洲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一种回应,其源头可上溯到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根据近年发现的一些史料,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