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中国准备放弃盯住美元?

十一月 9, 2015
发布日期:2015-08-27 11:11:4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原文刊登于英国《金融时报》英文网站 http://blogs.ft.com/the-exchange/2015/08/15/12598/ ,本文为翻译文章。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准许人民币兑美元贬值1136个基点,这一举措出人意料。随后央行发布声明称,人民币当日结算价将从官方管控的固定汇率转向参考前一日收盘价。接下来的两天,人民币继续贬值1684个基点,最终跌至6.40兑一美元。按照央行的说法,此举是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决定性作用”迈进了一步。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正在摒弃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呢?

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始于1994年。对从业者和官员来说,盯住美元就意味着稳定了人民币汇率,从而可以通过推动出口获取经济利益。但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这种观点缺乏理论上的支持。按照经济学的理论,真正重要的是由名义汇率和国内物价总水平构成的实际汇率,因为后者决定了货物在国家间的流向。实际汇率升值,即名义汇率升值或国内物价水平总体走高,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出口;反之,实际汇率贬值则会惠及一国的出口。然而稳住了名义汇率,并不能固定住实际汇率。随着一国出口的上升,其国内总体物价势必随之上涨。因此,对一个国家来说,固定汇率并不能让一个国家长久受益。

学术观点和流行观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这需要化解。官员们经常出于政治原因采取一项经济政策,但即便如此他们也经常采取在经济上可行的政策,尤其是当这些政策有助于维护政治前途时。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中国政治的核心地位,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政府采取固定汇率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或许,有些经济基本面是官员们关注到但被经济学家忽视的。

在中国,上述经济基本面就是快速的工业化。实际上,国内的物价调整速度可能并不像经济学家认为的那么快。另外,央行还可以通过干预来稳定物价总水平。这样的话,固定住名义汇率实际上就能抑制或者至少能够延迟实际汇率的升值。这就为中国的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生产出口商品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因此,固定汇率政策通过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或许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正面作用。2001年至2008年间,中国出口量增长了5倍,出口增长大概贡献了总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

因此可以说流行观念对了一半,即中国从固定汇率政策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然而,中国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固定汇率迫使中国积累了大量官方外汇储备。目前,官方外汇储备已高达到3.7万亿美元,超过了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的资本回报率超过10%,但官方外汇储备的收益率仅有3%,这是因为外汇储备被用于投资美国国债等安全资产。上述7%的回报率缺口意味着,自2001年起,中国平均每年损失掉2.5%的GDP。

因此,固定汇率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可谓祸福参半。许多国家不采取固定汇率政策的原因,要么是他们缺乏中国这样的经济基本面,要么就是难以承受高昂的财务成本。总而言之,中国之所以能在2001至2010年期间从固定汇率中获益,主要是因为工业在此期间的飞速发展。

现如今,中国正在走上再平衡之路。出口增长大幅下降。2015年上半年,出口几乎停滞不前。经过十五年的快速发展,工业部门的增长正在趋缓,工业在GDP和就业中所占比重也开始下滑。由此可见,中国正在丧失保证固定汇率政策行之有效的经济基本面。

对中国而言,固定汇率不再是明智的选择。实际上,在一些人看来,央行在8月11日准许人民币贬值是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矫正,因为汇率失调拖累了中国的出口。人民币盯住美元迫使人民币与美元同时对其他货币升值。央行允许人民币贬值的另一个可能的考虑是人民币正在申请加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而现在正是五年一次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构成的评估窗口期。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无疑将对此事有促进作用。可以说,这是人民币脱钩美元的最好时刻。

文/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