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

1997年获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并于同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博士学位(分子生理学),其博士论文当年获全英最佳论文奖,并收入大英图书馆。其后,2000-2002年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博士后;2002-2004年,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Prof Roger Hardie实验室任研究员。从2004年10月,受聘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医学院,任助教授,自2006年任副教授 (终身职位)。于2010年8月到北京大学分子医学所,任教授并全职担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所分子药理实验室主任。
      顾雨春教授自1997年9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起,一直从事离子通道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过去的十几年的科研工作中,运用膜电钳、钙萤光技术及多种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研究了多种类型的离子通道,包括钙通道、钾通道、钠通道等等。近期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离子通道在血管和肾小管上的功能及调控机制。他的研究工作证明了血红素和一氧化碳可以双向调节ENaC通道;揭示了在缺氧状态下,机体通过HO酶保护性地调控离子通道的开闭,进而调节细胞炎症反应及水肿状态。于2002年开创了新技术—‘smart patching',此技术可以有效地获取小细胞结构及扁平细胞结构的离子通道膜电钳记录。该技术曾得到‘Neuron'科技综述栏目的高度评价,并评价为将来的技术革新。顾雨春教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在伯明翰大学医学院任教期间,曾执教多门基础医学课程(医学院本科学生),并成功指导了多名博士生(6人),博士后(7人)和国际访问学者(15人)。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成年人的头号杀手,每10人中有4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两项,全国每年需耗医药费用近3000亿元。分子药理研究室以离子通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离子通道在心血管系统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的调节机制。研究室主要的研究手段包括:膜电钳、细胞内钙成像测定技术、血管张力检测、离子扫描显微镜、基因表达及其敲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的研究对象主要为细胞系、原代及新鲜分离的细胞、离体及在体的组织和器官。分子药理研究室将及时转化研究成果,致力于筛选以离子通道为靶向,作用更专一,副作用更小的治疗心血管的药物。
      学会会员: 
      英国皇家生理学会会员 
      剑桥大学 St. Edmond's College fe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