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Year: 1997

1997
袁行霈. 陶诗主题的创新. 中国文化研究. 1997;(1):74-79+148.Abstract
陶诗主题的创新袁行霈在东晋和(南朝)宋之间,诗歌艺术有一个重大的转折,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人的诗歌分别属于前后两个时期。陶渊明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可以说是魏晋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出追求声色的一条新路,而成为南朝诗歌的开创者。就陶诗的语言艺术而言,...
袁行霈. 关于人文学科博士生的培养.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7;(1):7-8.Abstract
关于人文学科博士生的培养袁行霈人文学科博士生的培养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研究,一是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另一个是怎样才能符合人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我想就后一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其实后者和前者也有关系,因为我们所要建立和发展的人文学科应当是适...
袁行霈. 关于文学史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新编《中国文学史》总绪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5):57-68+158.Abstract
文学史是作为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要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广阔的文化视角对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性。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撰写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方式,将过去惯用的评价式的语言换成描述性的语言,在描述中自然包含着评价。文学史既是当代人写的,又是为当代人写的,必定具有当代性。中国文学的演进是不平衡的。就其演进的内部因素而言,有雅与俗的相互影响与转变,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文与道的离合等。中国文学史可分为上古期、中古期和近古期,三古之内,又可细分七段。三古七段说虽然打破了朝代分期,是处理文学史分期问题的一种新的视角,但朝代分期仍可作为另一种视角,二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袁行霈. 读《人物志》琐记. 群言. 1997;(5):32-33.Abstract
刘邵《人物志》是一部读来颇有兴趣的书。刘邵(一作劭,又作邵),《三国志·魏书》有传,于汉末建安中起仕。魏黄初中曾参预编纂我国的第一部类书《皇览》。景初中,受诏作都官考课,就考核百官之事,提出七十二条考课的方法,但并没有得到实施。大概在这之后,他又撰《人物志》十二篇,提出知人和用人的原则。《四库全书提要》曰:"其书主于论辨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析疑似。"对其内容做了准确
袁行霈. 《感受·联想·修养》. 名作欣赏. 1997;(5):46.Abstract
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能力的表现。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对于它,音乐并不是一个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某一种本质力量的肯定”。所谓“某一
袁行霈. 保护和发展地方民间文化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群言. 1997;(6):36-37.Abstract
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民间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秦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方民间文化又带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在同一个大的区域之内,不同的省区、县乡,乃至不同的村落,又往往形成小范围的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地方民间文化主要包括礼仪习俗、地方戏曲、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居建筑、民族服饰,以及饮食烹调等方面。丰富多采的地方民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