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
拓展活动三:柳词的俚俗.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 2010;(5):88-90+96.
Abstract前人对于柳词抑多于扬,而抑者又集中于俚俗这一点上。所谓俚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的俚俗,一是情趣的俚俗。语言的俚俗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显得不那么突出,古代的俗
袁行霈.
桃花源影像. 中华文化画报. 2010;(5):62-69.
Abstract袁行霈先生"为学多方,长于分析,每触类而旁通,遂游刃于群艺,尝倡边缘之学;举凡音乐、绘画、宗教、哲学,思维所在,莫不成其论诗之注脚。"(林庚先生语)近著《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之交叉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采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以历代关于陶渊明的绘画为资料,揭示了陶渊明在历代画家心目中的影像,论述了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化符号所体现的传统中国文人的美学理想和人生追求,及其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开辟了陶渊明研究的新途径,拓展了绘画史的新领域。其中《以〈桃花源记〉为题材的作品》一章,展示了陶渊明的理想世界在后世的影像及影响,妙义无穷。本刊征得中华书局同意,摘录部分内容,名曰《桃花源影像》,以飨读者。
丁放, 袁行霈.
盛唐地方官吏中的诗人. 文学遗产. 2010;(5):57-68.
Abstract本文将地方官吏中的诗人分为三小类,即由朝廷贬至地方的诗人、一生主要在地方任职的诗人、游宦于节度使幕府中的诗人.第一小类诗人由台阁走向社会,仕途受挫,反而为诗歌创作带来新的活力,作品得江山之助,面目一新.第二小类诗人多为出身寒微、进士及第而入仕的文人,官职卑微,生活阅历丰富,作品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水平较高,诗歌主要抒发不遇之悲、薄宦之悲,写田园隐逸之情、山水风物,还有借情词抒怀一类的诗作,他们人数众多,每人存诗虽不多,但往往有名篇佳作传世.第三小类诗人用诗歌描写边塞风光、吟咏将士的喜怒哀乐,表现军中的不平,为诗坛带来奇光异彩.总之,地方官吏中的诗人仕途不顺,刺激了诗歌创作,其艺术水准明显高于宫廷中的盛唐诗人.
袁行霈.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鉴赏. 国学. 2010;(6):51.
Abstract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浚的和尚弹琴。李白是在四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