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Beliefs on Social Interaction

摘要:

宗教信仰对社会交往的影响(简介)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Beliefs on Social Interaction(原名)

薛永玲

 

 

1. 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我们用双眼观察世界,用心灵体验生活。周围的一切,既独立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又可以被我们的主观意识所感受,同样的事物可能被不同的人赋予不同的意义,这就是我们所称的社会现实。社会现实区别于自然科学中的自然现象。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externalization),是独立于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的(objectiviation),是可以被人类的主观意识所感受的(internalization),是人类共同分享的(share)。它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通过与家人,同事,邻里的交往感知它的存在;它也存在于神秘的世界里,人们通过与超越时空的神秘力量的沟通相信它的存在(对于宗教信仰者而言)。以上就是本书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即社会现实的概念。德国社会学家Peter Berger和 Thomas Luckmann在他们的著作中对此有过详细的论述。社会现实是许多社会学家研究的对象,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也是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基础。

本书的书名为“宗教信仰对社会交往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Beliefs on Social Interaction)。宗教信仰在本书中是指相信来世存在不朽的东西,不朽的生命,不朽的神灵(the immortals in the beyond)。社会交往在本书中是指亲密的人之间的交往及陌生的人之间的交往(interaction among intimates and strangers)。书中研究的假设是具有宗教信仰的人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会有所不同。研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宗教的含义,深入探讨宗教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全书共分六个部分。除了已经介绍过的第一部分之外,本书的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与主题相关的社会学的理论,例如:宗教社会学的理论和社会交往的理论。遵循社会学家George Mead 和Eving Goffman的思想,作者提出:一些社会交往的理论是否也可以应用于人神交往的分析?

本书的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书中这项研究的研究方法。根据此项研究内容的特点,作者采用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从2002年12月起,在德国慕尼黑收集相关资料,先后有二百多位年龄在25岁至55岁之间的德国人和中国人作为被访者填写了问卷,其中32位接受了作者的访谈。由于作者采用了多种非随机抽样的方法,所以使得样本中的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与无宗教信仰的人数,德国人的人数与中国人的人数大致相等,以便进行比较分析。资料的分析以问卷资料为“面”,以访谈资料为“点”,力争做到广泛而深入。

本书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想向读者展示了研究的结果。由于此项调查研究本身具有独特性,使得这两部分成为本书最独特的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以图表和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99个从访谈中选出的有代表性的例子跃然纸上。作者围绕研究的主题,分专题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每一个专题的分析结果给予小结。通过这两部分的内容能够使读者了解到人们对宗教概念的解释(the concept of religion),对自己是否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的界定(self ascribed identity),以及有宗教信仰的人与无宗教信仰的人对待生与死的认识(beliefs in death and life after death),对待活人与故人之间关系的认识(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ving and the dead),进而了解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亲密的人交往方面,与陌生的人交往方面,与超越时空的神秘力量的交往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那些认同自己是宗教信仰者的人们的确认为来世存在不朽的东西,因此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或是在行为上,或是在行为背后的动机上,区别于无宗教信仰的人。与此同时,德国人与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的一些区别也可看到。

本书的第六部分是对全书的回顾和总结。书中揭示了有宗教信仰的人与无宗教信仰的人对自己的今生今世与来生来世的关系的认识,揭示了他们对祖先和后代与自己关系的认识,对比了东西方宗教中神灵概念的异同,以及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的异同。因为书中研究的对象不是神父或法师,而是尘世的普通人,所以他们的信仰和行为无不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非典型性”也成为了一种典型。本书针对所有这些情况进行了描述分析和总结,在适当地地方还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目的是突出重点,活跃读者的思维。

 2.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融宗教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为一体的著作。具有内容新颖而独特,

跨越多种学科,语言国际通用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第一,内容新颖而独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在国际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比较普遍,但是在中国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仍然为数不多。国外学者撰写的社会学的书籍中不乏宗教社会学一类,但是国内学者撰写的社会学的书籍中宗教社会学的内容比较少见。由中国学者撰写的,以国际通用语言表述的,反映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宗教社会学的书籍所占的比例更小。本书以它独特的研究视角(宗教信仰对社会交往的影响),独特的资料来源(作者亲身在德国慕尼黑收集的调查数据),以及详细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赋予了宗教社会学这一传统的研究课题以崭新的内容。该书的出版对中国的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具有宗教信仰的与没有宗教信仰的两类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起到促进作用,对中国的学科繁荣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贡献。

     第二,跨越多种学科。书中的研究以社会学对宗教的研究为主,以心理学和宗教神学的研究为辅。科学研究的发展,一方面从纵向看,单一学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另一方面从横向看,多种学科的研究越来越相互渗透。宗教社会学也是如此。它一方面区别于其它学科对宗教的研究而独具特色,另一方面它也涉足到其它学科对宗教的研究而丰富多彩。例如:当谈到宗教信仰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时,作者例举过一个“气功治病”的例子(参见Xue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Beliefs on Social Interaction” 2004,pp50-51),在那个通俗的例子中,交往这一显性的行为过程的背后包含了隐性的心理过程。“跨学科”的含义不是刻意地将各种学科机械地组合,而是自然地将各种学科融会贯通。

    第三,语言通俗而规范。本书的写作语言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用英语写作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与学术界的同行交流研究成果,获得更大的学术效益。作者曾经受到过系统的英语语言的教育,本书的文稿也曾经受到过Berlitz国际语言学校的英语教师的指点。当一个小孩在读书无用论的时代在农村的茅草棚里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她也许很难说出将来做什么,如今有了答案。一个人来到世上,不仅属于某家,某国,而且属于这个世界,能够与世界交流,是人生的幸福!

3.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谈到一部著作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一方面与该部著作的学术价值包括现实的价值和潜在的价值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该部著作问世的时代背景及时代背景下的学术气氛密切相关。该书的新颖和独特性,对中国的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具有宗教信仰的与没有宗教信仰的两类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起到了桥梁和促进作用,对中国的学科繁荣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贡献。该书的跨学科性,即以社会学对宗教的研究为主,以心理学和宗教神学的研究为辅,为跨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实例。“跨学科”的含义不是刻意地将各种学科机械地组合,而是自然地将各种学科融会贯通。该书用英语写作,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与学术界的同行交流研究成果,获得更大的学术效益。一部努力做到严谨,求实,创新的著作,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定会产生它应有的影响和取得它应有的效益。美国社会学家Charles Glock 和Robert Bellah 在他们的著作中写到: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研究者所做的每一项研究,只是那个漫长过程中短短的一段。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关键的时期和重要的变革,不过,一项研究也许机不逢时,但是,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那个时机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