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波:中国如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十一月 9, 2015
发布日期:2014-06-16 09:12:51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本文为China Daily 对张晓波教授的采访翻译稿,阅读原文请点击http://usa.chinadaily.com.cn/business/2014-06/04/content_17561573.htm

自1978起实施改革以来,中国实现了史无前例的长时间以及高速度的经济发展。这意味着在电信,汽车,能源以及其他领域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然而这样的发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民众,尤其是农民?

张晓波教授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副院长以及国家千人计划讲座经济学教授。在中国日报的采访中,张晓波教授列举了几项国家继续减贫所需要的的措施。

张晓波教授认为中国应该将九年的义务教育延长至十二年,尤其要加大在乡村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

另外,应该明晰农民宅基地的产权,允许其交换。现农民的房子不能交易、抵押,房屋资产成为不能流动的沉淀资金。

最后,进一步废除户口制度,给予乡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机遇。

尽管消除贫困还有很多挑战,张教授强调,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已经获得了不起的成就。

张晓波教授指出:“尽管印度的经济也已经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飞速发展,但其发展并不是普惠性的。而印度尼西亚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在过去的十年中基本没有再进一步显著地改善贫困问题。过去十年表现比较好的是巴西,巴西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镇的贫困问题。”

中国在卫生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根据1982的人口普查,中国在1981年的文盲率为31.9%。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的文盲率已下降至4.08%。与此同时,由每一千名新生儿中死亡人数计算得出的婴儿死亡率从1981年的36.6下降至2010年的13.1。

除此之外,张晓波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在人均国民收入上获得了大幅增长。

1980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为190美元,相当于美国人均收入(10,300美元)的五十四分之一。然而在2013年,中美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了6,629美元以及51,248美元。中美的差距已缩小至7.7:1。

对比一下印度就更容易了解中国所取得的成绩。在印度,35%的成年人不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印度的婴儿死亡率为44.6,人均国民收入为1,504美元。

当然很多原因导致了中国能够如此迅速地提高庞大人口的生活水平。张教授认为农村改革的成功(所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和减贫的关键。他指出1980年代初期在我国实施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了农民们土地使用权,允许他们自己决定生产。

张晓波教授说:“农民有了种田积极性以后,农业生产以及农民收入在之后的几年中获得了巨大的增长。因此,农村贫困率从1980年的76%下降至1986年的24%。换句话说,超过四亿人民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脱离了贫困。”

张教授同时指出,之后的改革开放确保了三十年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使得数以亿计的人们能够离开乡村地区到大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从而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

自从2004年起,非农业领域中不断增加的机遇引领着中国跨越了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实际工资开始更加迅速地增长)。最近十年工资的大幅上涨对依靠体力劳动的贫困阶层非常有利。这样是贫困人口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张教授认为农业税收的废除是另一个对于农民有利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