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徐 菁:自我身份认知越“广”,越爱买“高级”货?| 学术光华

五月 8, 2018

在高尔夫球球杆销售专区,为什么会提供难度较低、趣味性较强的游戏高尔夫呢?

原来,消费者参与这种简单有趣的游戏后,一般会觉得自己很了解高尔夫,并产生“自己的技术还不错”的主观感知,从而会购买价格更高的高尔夫球配件。消费心理学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相关研究认为,在面对不同档次的产品时,消费者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自身知识体系和能力的认知。

那么,什么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对自己知识体系和能力的认知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徐菁教授及其合作者的论文告诉我们:

  • 什么是身份的广度?举例来说,Peter是A大学微生物专业做B方向研究的一位教授,“一位教授”是一种宽身份认知,而“一位A大学微生物专业做B方向研究的教授”是一种窄身份感知。

  • 当人们的宽身份认知被激发时,人们会在主观上觉得自己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从而会倾向于选择拥有复杂特征、更高级的产品。

  • 高自尊者对主观知识的掌握不会随着身份认知广度而改变,不存在以上身份宽度效应。

徐 菁:这3类企业可以持续增长,你最想做哪一种?

十月 17, 2017

企业与公益是什么关系?企业如何能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地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哪些企业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徐菁教授来分享她关于企业和组织如何更好地做公益的观点和思考。

“公益”被定义为:“公共利益事业的简称,为人民服务的一种通俗讲法。”而我更愿意把“公益”理解为建设一个共同的美好世界的愿景和目标。因此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组织都与公益息息相关。

如今,中国已成功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企业也即将迎来新的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美好的变化,但在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企业一味追逐利润最大化,无底线地控制生产、运营成本,将社会成本、安全成本和环境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员工、社区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另一些企业却一直在践行着将消费者福祉、员工福利以及环境可持续等放在首位,有效管理价值链,在提供品质产品及服务的同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此说来,商业和公益并不是必然的矛盾对立物。

事实上,许多伟大的并能持续增长的企业案例启示我们,唯有将造福于人类、造福于世界的目标纳入其使命,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企业如何做好公益呢?我们不妨从企业做公益的几种发展形式上,来找找答案。

徐菁:“主流”还是“小众” 排斥感如何影响消费选择

三月 16, 2015

相信每个人都尝过被他人拒绝或排斥的滋味。以往研究显示,排斥感会让人们采取迎合大众的方式,以期望重新被接纳;不过另有学者认为,被排斥者也可能会采取叛逆和疏离社会的做法,比如做坏事或者反社会行为,作为对社会排斥的回应。那么,经历了社会排斥后的消费者,其消费习惯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他们到底是会倾向于选择更大众化的产品,还是能够彰显自我个性的小众产品呢?

来自北京和香港的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消费者在感到被社会排斥时,做出的产品选择是跟随大众还是与众不同,取决于消费者对自己被社会排斥原因的分析。研究论文[1]发表在《消费者研究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果壳网科学人就此对论文作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徐菁进行了采访。

“被拒绝是因为我与众不同”——小众产品买买买

研究者通过几个模拟场景,探究了社会排斥对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影响。研究者先为实验对象分别设置了被接受和被拒绝的情境;然后分别给予他们自己被拒绝的原因可以改变,或者无法改变的暗示;最后,实验对象需要从一系列物品中做出选择:是主流的,还是小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