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23
徐佳君, 雷吉斯·马罗唐, 茹新顺, 任晓猛, 吴昕月. 什么是公共性发展金融机构?——界定标准、特征事实与发展趋势. 经济学(季刊). 2023;23(06):2387-2402.Abstract
公共性发展金融机构(public developm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PDFIs)正在全球范围内复兴,然而数据匮乏制约了学术研究。为填补数据空白,本文给出PDFIs的界定标准:单独的实体机构、以有偿性金融工具为主要产品和服务、资金来源不仅仅依赖于定期的财政拨款、积极主动以实现公共政策为导向、政府掌舵机构战略定位。本文甄别出全球范围内符合界定标准的PDFIs机构名录,搜集了微观数据,搭建了全球首个PDFIs数据库,为原创的学术与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0
Xu J, Wu X. Development banks make greener cities, in 10th World Urban Forum. Abu Dhabi: UN-Habitat; 2020:128-135. 访问链接Abstract
The world is facing the dual challenge of closing a vast urban infrastructure financing gap and making urban infrastructure more climate resilient. As estimated by the OECD, USD 95 trillion will be required to develop transport, energy, water, and telecoms from 2016 to 2030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the temperature rise, the extreme weather will have direct physical harm on infrastructure as the aging infrastructures would be vulnerable to storm surges and sea level rise. In order to keep global temperature rise this century well below 2 degrees Celsius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an additional 10% of investment will be needed to develop climate resilient infrastructure, adding to the USD 6.9 trillion needed per year by 2030.
2019
徐佳君, 任晓猛, 吴昕月. 新结构经济学公共性发展金融研究报告 第1期. Beijing: Institut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t Peking University; 2019. 访问链接Abstract
报告以全球公共性发展金融机构的复兴为切入口,展开论述了需要创建公共性发展金融机构的理据。报告首次提出了公共性发展金融机构的定义及识别方法,并提供了当前全球公共性发展金融机构的全景概览。公共性发展金融机构应满足:1)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且财务可持续的金融机构;2)以实现公共政策为目标;3)享有政府支持。研究发现,公共性发展金融机构主要在国别范围运营,并主要以一般性发展目标作为官方使命。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发现,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国别性公共性发展金融机构倾向于具有不同的关注点:高收入国家更关注贸易,而中低收入国家更关注基础设施建设。最后,报告发现,国别公共性发展金融机构的数量在不同收入水平之间呈现出倒U形——平均而言,中等收入国家的公共性发展金融机构数量较低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更多。
徐佳君, 任晓猛, 吴昕月. 当代开发性金融的复兴. 金融博览. 2019;(10):30-32.
2018
吴昕月, 赵祚翔. 全球产能转移的埃塞俄比亚故事. [Internet]. 2018. 访问链接Abstract
埃塞俄比亚位于东非之角,其GDP增长率在过去十几年间,从2004年到2017年达到了年均10%的水平,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并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外商投资,尤其是制造业,而外商投资既包括中国的制造业厂商、基础设施企业、也有来自欧美的国际品牌。埃塞俄比亚政府在其五年计划——增长与转型计划二期(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Plan II)中更是明确地提出要成为非洲轻工业制造业中心。面对中国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全球正在迎来一波新的国际产能转移潮流。二战以后,对劳动力价格敏感的轻工制造业先是从欧美发达国家转移到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而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发展,转移到中国大陆,为中国创造了大量就业,促进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而随着中国劳动力价格近年来的快速上涨,2000年到2015年期间,中国人均工资年均上涨率高达10.5%,国际产能正在依据市场的规律,从中国大陆转移到生产要素价格更低的地区。笔者从微观角度出发,以美国PVH服装品牌集团落地埃塞俄比亚为例,探索这波全球产能转移的潮流,并近距离观察外商投资以及工业园建设对赶超经济体早期工业化的作用过程。
赵祚翔, 吴昕月, 李浩民.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产能合作的机制和实践——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国际贸易. 2018;(04):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