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页面的主要内容部分
科研成果
2013
林毅夫
.
中国经济发展要走比较优势之路
. 经济导刊. 2013;(Z5):50-53.
Abstract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9年开始,过去32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32年间年均增长率是9.9%,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变成了中等收入国家。2011年的人均收入达到5400美元。这段时间的中国贸易增长是史无前例的,每年平均增长17%,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6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中国的经济快速
刘伟
.
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及面临的挑战
.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3;NULL(1):14-19.
Abstract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目标(一)GDP总量增长目标分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再次作出明确,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来说,经济增长的目标是GDP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不变价格计算),达到中上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要实现这个总量目标,要求我国从2011年~2020年的年均增长率要保持7.2%左右的增长速度.据统计,2010年GDP总量约为44万亿元人民币,再翻一番的话,按不变价格计算,2020年GDP总量将接近90万亿元人民币,按现在的价格折合美金
林毅夫
.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 中国西部. 2013;(25):20-21.
张维迎
.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有利于企业转型
.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3;(10):23.
Abstract
企业家总是想最简单的办法赚钱,可以炒房地产赚钱时,他绝不会下工夫做风险那么大的创新,只有没出路了才会。所以,中国要真正转型,不死一批企业不可能转型。如果中国的经济不掉下来,也不可能转型近日,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晚间夜话中称,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是好事,企业不死一批不可能转型。张维迎说,企业家总是想最简单的办法赚钱,可以炒房地产赚钱时,他绝不会下工夫做风险那
厉以宁
.
中国经济学家2012年度论坛专家演讲稿-发展优势的创造
. 当代财经. 2013;(1):5-7.
Abstract
关于国家经济发展优势的创造,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
厉以宁
.
中国经济改革应首抓4大方面
. IT时代周刊. 2013;(14):9.
Abstract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改革一直在推行,但与我们的目标模式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就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改革而言,我们究竟应当首先抓哪些方面的改革呢?我认为,以下四大改革,应当是具有关键意义的.首先,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是可以带来最大红利的大事.计划体制当初建立时,有两大支柱:一是国有企业体制;二是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户籍分为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城乡被人
林毅夫
.
中国经济能走好自己的路
. 文史博览(理论). 2013;(2):1.
Abstract
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看似完美的现成理论.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批判家的层面.做批判家很容易,只要拿一个理想模型与现实比对,都可以下结论说现实不是理想的安排.
林毅夫
.
中国经济能走好自己的路
. 中国中小企业. 2013;(4):14.
Abstract
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看似完美的现成理论.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批判家的层面.做批判家很容易,只要拿一个理想模型与现实比对,都可以下结论说现实不是理想的安排.
林毅夫
.
中国经济长短策
. 中国改革. 2013;(1):18-19.
Abstract
中长期要以投资启动内需,以改善收入分配提高消费比重,以市场化改革改善收入分配;短期要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结构性减税,把握双向稳定.
林毅夫
.
中国转变增长方式存在三个误区
. IT时代周刊. 2013;(22):13-13.
厉以宁
.
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
. 唯实(现代管理). 2013;(1):24-25.
Abstract
传统城市化与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传统城市化是先进行工业化的发达市场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当时,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上是同步的,缺乏统筹安排,也没有科学的城市规模概念,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未被城市领导层所考虑。等到发现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时,已为时过晚,要改变城市现状已经不易。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即使认识到城市化的弊病,想避免,但需要大笔公共投资,往往力所不及。结果,无论在先工业化和先城市化的国家还是在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发生了所谓的"城市病",
梁柱
.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确立的共产党人价值观
. 党的文献. 2013;(6):36-42.
Abstract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是毛泽东的一大贡献。它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了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的特点,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智慧和他们的未来,正确处理个人同群众的关系,密切地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全国胜利后党所处的执政地位,既为更好地服务人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能否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政权的纯洁性及其性质,是一个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
吴玉辉, 谢新洲
.
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 当代传播. 2013;(3):69-72.
Abstract
互联网等新媒体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社会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结合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对互联网的社会舆论影响进行了解读,并从互联网社会舆论的新态势、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重塑以及互联网构筑社会舆论的新格局等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
刘伟
.
产业结构失衡与初次分配扭曲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3;(5):4-16.
Abstract
国民收入分配存在一定的失衡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失衡的重要方面.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增加值结构失衡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三大产业的成本结构特征规定着初次分配中的劳动者报酬;三次产业的人均增加值、劳动报酬占比、人均劳动报酬与初次分配有其关联;产业结构上"要素反效率配置"限制着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增长.
胡泳
.
人,到底是无私的,还是自私的?
. 商界(评论). 2013;(12):140.
Abstract
<正>钟摆终于摆到这一边了么?数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按照对人性的一种不敢恭维的认识而运行,这种认识就是:人是一种内在的自私动物,无论生活在哪里都是一样。经济学把这桩事情看得最透,所以才有所谓的"经济人"假设,即把人看作关注自我、物欲横流的生物,不断试图通过理性计算以达到效用最大化。这样的结果就是,现存最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从上至下的商业模式、惩罚性的法律制度、对所有事务采取的
田巍, 姚洋, 余淼杰, 周羿
.
人口结构与国际贸易
. 经济研究 [Internet]. 2013;(13):87-99.
访问链接
Abstract
人口结构是否会影响国际贸易?一方面,高劳动人口比例会使出口国产出增加,从而增加出口;另一方面,高劳动人口比例也会给进口国带来更多的劳动收入,从而增加进口。本文利用176个国家从1970年到2006年的大样本面板数据,并控制多边阻力等因素,在引入劳动人口比之后,对贸易引力方程的回归分析支持了如下理论预测:贸易国的劳动人口比例上升会增加双边贸易流;出口国(进口国)平均劳动人口比上升1%,出口(进口)会上升至少3%(2%)。这一发现对于理解人口大国(如中印)或贸易大国(如中美)的贸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严家炎
.
从《檀香刑》看莫言小说的贡献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4):1-6.
Abstract
2012年10月11日对中国文学家来说无疑是个好日子,这一天,瑞典学院对首位中国籍作家敞开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门.这不仅是莫言个人的无尚光荣,也使许多中国作家分享了一份难得的喜悦.《檀香刑》是莫言艺术成熟时期精心结撰的一部颇具独创性的长篇小说,前后写了五年.它与莫言许多作品一样,也以高密东北乡作为地域背景,而故事的年代则大不相同:向前推移到了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入侵的庚子年间.可贵的是,即使进入到了自己较为陌生的历史题材领域,莫言依然肯下苦功夫,尽可
厉以宁
.
从九方面看当前经济形势
.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3;(12):20-22.
Abstract
今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形势是稳中有升,稳中向好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来了,但是到第三季度又长到了7.7%。7%~8%的增长率也是高速增长率。增长过快,资源和环境都难以承受,就像骑自行车一样,骑得快就稳,骑得慢就晃,还容易倒,然而骑得太快却容易翻车,何况在中国的目前条件下路况还不太好。所以我们保持7%~8%的增长率是符合实际的。为什么当前应把结构调整放在首要位置
孙祁祥, 李权
.
从"价格驱动"到综合风险管理-论建立健全国际贸易信用保障机制的重要性
. 学习论坛. 2013;(7):39-41.
Abstract
随着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异质性的日益凸显,传统国际贸易信用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引入综合风险管理制度."马肉风波"进一步揭示了传统信用保障机制在全球经济不平衡发展和复杂多变的现代国际经贸形式下面临的挑战.综合风险管理的特征是超越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将交易双方的信用评级与其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收益紧密结合,利用市场机制有效地实现在加强信用保障的同时,激励信用的提升效应.由于保险在国际贸易交易流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进出口双方有着密切联系,使其在国际贸易综合风险管理中具有独特的引领功能:最大诚信原则和补偿原则为综合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异质保险社区的成本-收益机制激励信用提升效应,使综合风险管理具有进一步内生优化的特征.
陈跃红
.
从"游于艺"到"求打通"--钱锺书文艺研究方法论例说
.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3;(2):94-99.
Abstract
钱锺书以其一生著述实践,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文艺研究方法论主张,这种思想上承中国古代“游于艺”的治学传统,下启中国学术研究的现代理论探索,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略举其著述中现象认知的同异关系辩证方法和“求打通”的学术论述逻辑要旨,力图由此呈现钱锺书治学的内在严谨逻辑结构和自觉超越二元对立的方法论思想,从而强调钱锺书学术遗产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文艺研究的重要意义。
Pages
« 首页
‹ 上页
…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
下页 ›
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