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 作者:畅婉洁 2016/4/26
4月17日,央视曝光“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近500学生身体异常,有的罹患淋巴癌、白血病”一事引发外界关注。经检测,该校区地下水、空气均检出污染物。学校附近正在开挖的地块上曾是3家化工厂,专家称校区受到的污染与化工厂地块上污染物吻合。
此次事件,再次将公众视线转向了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上。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这样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介绍,“土十条”有望在今年出台。下一步,环保部门将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并建立健全法规标准,重点着力于农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准入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开展未污染土壤的保护、污染源监管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土壤修复市场潜力大
自去年起,政府频频出台土壤防治相关的技术导则、行动计划等,对土壤防治问题日益重视。2014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环保部审议,计划内容包括开展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建设6个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示范区,预计单个示范区用于土壤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财政投入在10亿至15亿元之间。2015年,中央下达重金属治理专项资金36亿元,支持30个地方重点区域重金属治理和37个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9月28日,福建出台《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办法》,填补了地方土壤立法空白。
尽管目前法律法规、治理机制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但立法速度在这两年明显加快,这无疑释放出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上支持土壤修复行业的积极信号。此次预期出台的“土十条”作为土壤管理和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规划,将会制定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具体“时间表”,总体上将把土壤污染划分为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分类进行监管治理和保护,争取到2020年土壤恶化情况得到遏制。
“如果回顾这个行业的发展,2000年之前,都是一些外企在做这件事;2000年以后,国内的一些科研单位开始摸索污染场地是怎么一回事。”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姜林在中国生态修复网发起设立的中国首个土壤修复众创园区——易修复•众创空间举办的“第十期生态修复沙龙——中国土壤修复现状与问题”上总结道。
根据环保部、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即将完成的全国第四次环保产业调查结果来看,在我国环境服务业中,涉及土壤治理的生态修复企业仅仅占3.7%,土壤修复市场潜力巨大。有观点认为,随着“土十条”的出台,未来我国土壤修复市场的规模应该会达到10万亿级别,大部分先导市场集中在市区的工业污染场地和耕地上。
前景巨大的混乱市场
4月19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上表示,在“土十条”方面,重点是夯实两大基础,突出两大重点,推进三大任务和强化三大措施。陈吉宁指出,两大基础一是要摸清家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到底有哪些污染的地块;二是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我们现在还没有土壤污染防治法,要依法治理。陈吉宁强调,两大重点就是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分别提出不同的污染管控要求。
土壤的修复涉及多个环节,场地调查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公正性往往会影响到后面修复方案的制定和判断。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阳生看来,如果前期的数据不可靠,就会造成“该修的没修,不该修的瞎修”的局面。
刘阳生还表示,对土壤修复项目进行评价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无法判断修复是否达到了预期的风险管控的目标和效果。“后续评估的手段是什么,是否达到了风险管控的目标?”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高焕方也指出,目前土壤修复行业缺乏真正的风险管控——后续的长期监管。
摸着石头过河的不只是专家学者,很多的企业也是无所适从。“无论是我们的业主,或是政府主管部门,他们对土壤修复的了解和认知还很不够。”一位企业代表说道,“比如我们碰到污染非常严重、污染面积非常大的污染场地,业主要求我们在极其短的时间内完成修复工程。”土壤修复市场的混乱,导致土壤修复过程中种种问题和障碍的出现。
盲目修复是二次污染
陈吉宁曾表示,土壤污染治理方案之所以耗时长,是因为我国土壤污染的基础数据较为薄弱,相关工作也比较分散。目前,国内土壤修复的招投标一般将标的分为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和工程修复两个标的,修复前的风险评估已成为趋势和共识,但是有业内专家表示,不论是质量标准的思路还是风险管控的思路,在对很多问题认识仍不够充分和科学的情况下,仓促制定标准或匆忙上马大量修复项目,仍有盲目之嫌。
据北京大学刘阳生教授近两年的实验观察,土壤干净大气不干净,蔬菜中的重金属含量依然超标。“农田土壤里、植物根系是个生命体。土壤修复涵盖土壤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营养学。”刘阳生教授说,如果土壤修复标准的制定缺少基础研究,盲目开始修复项目,还将造成二次污染。
“如果着急上修复项目,是否会忙中添乱?”这是刘阳生的困惑,也是很多从事土壤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的困惑。
据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院陈能场研究员说,目前我们对土壤修复的错误认知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土壤和土壤污染的混乱认知;第二,对污染源认识不清;第三,对污染过程认识不清。
“2010年,我国在大气中排放的铬达到2000多吨,在局部地区,每公顷超过25克的量,大气沉降量超过2克/公顷的时候,大气源会成为植物吸收的主要污染源。植物里的重金属铬都来自于大气,虽然铬主要是从根系吸收的。”陈能场说,很多问题不能归结到土壤,要综合认识大气、水、土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