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12
裘锡圭. 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鸟形盉铭文解释. 中国史研究. 2012;(3):5-11+2.AbstractPKU 
本文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号墓所出西周中期的鸟形盉铭文作出解释。文章同意"余某弗称公命"的"某弗"是双重否定的意见,指出全句是誓言的主体,意思是我遵从吾君的所有命令,认为"余自無则便身"是违背誓言的行为,是假设自己目无法纪,求一己之便。文章指出,从鸟形盉铭文看,"誓"和"辞"至少对文有别,发誓时所说的关于如果违誓应受何种处罚的话,可以另称为"辞"。铭文"曩余亦改朕辞‘出弃’"是"以前我也曾把我誓言中关于惩罚的话改为‘出弃’"的意思。器主"乞"当是"公"的异姓臣属,"乞"的立誓可能和"策名委质"之制有关。
2011
裘锡圭. 老子与尼采. 文史哲. 2011;(3):39-43.AbstractPKU 
老子与尼采的思想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他们都处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传统主流思想遭到强烈怀疑的时代,都反对传统,否定很多传统价值观念。然而否定传统之后走向何方?尼采要前进,老子却要后退。尼采肯定刚强、勇敢,谴责怯懦;老子则肯定柔弱、退缩,贬抑刚强、勇敢。在宇宙观上,老子把无目的、无欲望的道看作决定世界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力量,尼采则把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看作类似的力量,不过尼采也认为世界在整体上是无目的的。老子和尼采所给出的宇宙运动模式也都是循环不止的,但是尼采充分肯定生命的价值,他对宇宙运动的视角是面向"生"的,这与他积极的人生观相应;老子强调万物都要回归于道,他的视角是面向"死"的,这与他消极的人生观相应。尼采不受传统束缚而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老子消极的人生观,在总体上我们无法接受,但是老子的对立面转化、反对战争等思想,直到今天仍可指导我们的行为。
2010
裘锡圭. 《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章中的错字. 语文学习. 2010;(9):35-36.Abstract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选古文的人大都喜欢选《战国策·赵策四》里的"触詟说赵太后"这一章(这篇文字亦见《史记·赵世家》)。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里正好有这一章,可以用来校正《赵策》的几个错字。《赵策》:"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赵世家》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旧以下句"入"字属此句,非是)。清人黄丕烈《重刻剡川姚氏本战国策札记》、王念孙《读书杂志》都指出《赵策》"触詟"当从《史记》作"触龙言"。元人吴师道《补正》指出《赵策》"揖"字当从《史记》作"胥"(王念孙说同)。帛书本此句正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大(太)后盛气而胥之"(文物出版社出版《战国纵横家书》,第74页)。得此佳证,上引诸氏之说可以视为定论了。帛书本"太后"二字不重,与《战国策》鲍彪本相合。
2009
裘锡圭. 说“建之以常无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3+11.Abstract
《庄子·天下》篇讲"关尹、老聃"之学时,有"建之以常无有"一语,"常无有"之义自来不得确解。本文认为"常无有"本当作"恒无有",并根据楚简中"亙"字每可用如"亟"字的现象,推测在《天下》篇较原始的本子中此三字本作"亙无有","亙"本应读为"极",但被后人误读为"恒"(已有学者指出,《庄子·天地》篇中就有"未始有极"被误读为"未始有恒"之例)。上博简《亙先》篇的"亙"字亦应读为"极"。此篇首句为"亙(极)先无有","极先"与"太始"、"太初"同意,在篇中还被简称为"极"。《天下》篇的"极无有"即是《亙先》篇的"极先无有",与《庄子·天地》所说的"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同意。
2008
裘锡圭. 居延汉简中所见疾病名称和医药情况. 中医药文化. 2008;(6):16-19.Abstract
将居延汉简中有关疾病名称及医药情况的资料摘出并加以整理说明。由于是1980年所写的旧稿,故没有引用"居延汉简"等新出资料。
裘锡圭. ■簋铭补释.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1-7.Abstract
■簋盖铭中的"燹夆"二字,可释读为"芬芳","芬芳馨香"大概语带双关,兼指器主举行的祭祀及其德行的芳馨之气。铭中"■"字应是"■"(廩)的形声异体,当读为"稟(禀)受"之"禀";"百生(姓)"的含义是"族人",而非"百官族姓"。
2007
裘锡圭, 曹峰. “古史辨”派、“二重证据法”及其相关问题——裘锡圭先生访谈录. 文史哲. 2007;(4):5-16.AbstractPKU 
裘锡圭先生在古文字、古文献、上古史等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为学界所公认。2007年3月,应文史哲编辑部之约,裘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在访谈中,裘先生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历程,就"古史辨"派、上古史、出土文献研究及"二重证据法"、"五帝时代"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古史辨"派在对上古史认识的大方向上是正确的,在古书辨伪方面则有许多地方需要纠正;我们今天对于疑古思想和学说应持继承与批判相结合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以后虽然涌现了大批出土文献,但就出土文献研究而言,传世典籍以及历代学者对传世典籍的研究仍然是基础。目前中国古典学,包括出土文献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不在缺乏理论或方法,而在研究者往往缺乏科学的态度。必须大力提倡一切以学术为依归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提倡学术道德、学术良心。
2005
裘锡圭. 文字博物馆建设应注重高品位和科学性.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10-11.Abstract
中国文字是华夏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尤其是汉字,千百年来,从甲骨文始,历经演变,承续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但依然生机勃勃、迄今还在使用着的文字系统。它以其强大的超方言和文化影响性、独特的构形体系及无与伦比的书法审美内涵,典型地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当中之无愧的文化瑰宝。几千年来,汉字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创建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的构想备受海内外有识之士关注。河南,是甲骨文和古文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也是字圣许慎的故乡。日前,国家文物局已正式批准在安阳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为语言文字提供一个集中收集、整理、保存和规范化、经典展示的场所。这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后人的宏伟事业。建设这一专业性很强的大型文化工程,应当说尚无先例。为此,我们诚邀国家语言文字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就该馆的建设、布展内容等,挥笔畅谈,为馆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提供指导性意见。
裘锡圭. 谈谈“反求诸己”. 文明. 2005;(1):8-9.Abstract
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可以从大处着限,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前一方面如提倡古人重视“中”与“和”,并且主张“和而不同”的思想、古人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等等,后一方面如提倡那些古人所重视并且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待人接物的准则和做法等等。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应该积极去做。当然,做的时候也
裘锡圭. 商铜鼋铭补释. 中国历史文物. 2005;(6):4-5.Abstract
《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1期发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在2003年征集到的一件商代晚期铜鼋的器形和铭文。同期还发表了李学勤、朱凤瀚、王冠英三位先生的考释文章,即《作册般铜鼋考释》、《作册般鼋探析》和《作册般铜鼋三考》(以下简称"李文"、"朱文"、"王文")。这三篇文章对铜鼋铭文作了很好的考释,读后获益甚多,现将可以补充三文或与三文不同的意见简述于下,以供参考。
张富海, 裘锡圭. 汉人所谓古文研究.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5;(4):68.AbstractPKU 
古文是经学和文字学上的重要概念。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古文和小篆、籀文并列,视为三种字体中最古的一种。到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澂提出古文是战国时代的文字;民国初,王国维进一步认定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文字。近几十年来,因为战国文字资料的大量出土,王国维的古文六国文字说被学者们普遍接受。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人所谓古文作了全面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说文》古文、三体石经古文、汉代经注中的古文以及《汗简》和《古文四声韵》所引的经书古文。《说文》古文和石经古文的考察合为一章,按《说文》字序排列,分析字形或用法,与出土古文字尤其是战国文字作对比;汉代经注中的古文包括《仪礼》古文、《周礼》故书以及《周礼》郑注、《礼记》郑注、《毛诗》郑笺中注明的古
2004
裘锡圭. 现代人更需“反求诸己”. 瞭望新闻周刊. 2004;(36):61.Abstract
古代先哲在人际关系方面对人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反求诸己”。在现代人为人际关系所困扰时,这个要求有其现实意义。在塑造中国公民良好的国际形象时,这个要求也同样适用。
裘锡圭. 现代人更需"反求诸己". 科技文萃. 2004;(12):131.
裘锡圭. 关于“异泉”或可读为“当泉”的一点意见. 中国钱币. 2004;(4):11.
2003
裘锡圭. 读《陕西绥德县四十里铺画像石墓调查简报》小记. 考古与文物. 2003;(5):63-64.PKU 
裘锡圭. 读逨器铭文札记三则. 文物. 2003;(6):74-77.PKU 
2002
裘锡圭. 应侯视工簋补释. 文物. 2002;(7):72-74.PKU 
裘锡圭. 从殷墟卜辞的"王占曰"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 中国语文. 2002;(1):70-76.AbstractPKU 
殷墟卜辞的占辞的开端,往往作"王(囗占)曰".有些卜辞借"(囗卜)"为"(囗占)",可知二字音近.旧多释"(囗占)"为"占"而释"(囗卜)"为"禍",字音远隔,必有问题."(囗卜)"实为卜兆之"兆"本字.依古音学之宵谈对转说,"兆"与"占"有阴阳对转关系."占"且应为"兆"之派生词.故卜辞或以"(囗卜)"(兆)为"(囗占)"(占).西周金文"姚"字与楚文字"逃"字及借为"兆"之"(廾兆)"字、借为"盗"之"(兆见)"字,其声旁皆作"涉"之简体."兆"与葉部(谈部之入声)的"涉"有阴入对转关系.周穆王八骏中之"盗驪",<荀子>作"繵隭"."盗"与"繵"一属宵部、一属谈部.凡此皆是支持宵谈对转说之文字现象.文末附带讨论"(囗卜)"(兆)与"慛)之音韵关系.
裘锡圭. ■公盨铭文考释. 中国历史文物. 2002;(6):13-27.Abstract
保利艺术博物馆新近购藏一件失盖的有铭铜 。从器形和铭文字体看,其时代当属西周中期後段。铭文共十行,除最後一行为九字外,每行皆十字,共九十九字。铭文的格式和内容与一般西周铜器迥异,劈头就说天命禹治水,天为民立法立王,导民以德,接著以较多文字讲民之好德者应如何行事,最後以 公说民当用德的一句话作结。 公似即作器者,所以暂名此器为 公 。从这篇铭文可以知道,当时人的确把禹看作受天之命乎治水土的神人;并可据有关文字纠正后人对禹治水传说的一些误解。更为重要的
2000
李学勤, 裘锡圭. 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 文学遗产. 2000;(3):4-17.PKU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