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页面的主要内容部分
科研成果 by Type: Miscellaneous
2007
阳敏, 姚洋
.
《读书》事件四人谈
. 南风窗. 2007;(15):52-56.
Abstract
1979年4月,《读书》创刊。其后28年,这本小小的杂志不时掀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无论是创刊号上的名文《读书无禁区》,还是10年来讨论诸种中国问题乃至重构世界图景。在它努力为社会发展拓清思想道路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了思想与知识界种种纷争的活化石。2007年7月,负责《读书》长达10年之久的汪晖、黄平卸任。一月以来,种种不同渠道的声音和消息四处传播。当本不该是"新闻"的正常内部人事调整不期然成为知识界人人关注的"新闻事件"时,《读书》再一次显示出它在当代中国思想版图上的重要位置。而在本刊记者试图避免纠缠于单位人事纷争与知识界派系纠葛,努力通过多元视角,还原10年以来《读书》与中国思想界流变之关系时,却发现"《读书》事件"之为"新闻",它的价值可能正在钱理群先生提出的问题:"我们所有的知识分子,不管我们原来是什么派,现在都共同面临着体制的扩张和官僚化,这是对我们的自由空间的挑战,我们要共同来面对!"《读书》随着陈原、沈昌文、汪晖3位主编所处的时代变迁而变。无论今后《读书》往何处去,陈原先生"解放思想,开动机器"的办刊宗旨,乃至"切中时弊"的刊文理念,都当是所有曾受益于《读书》的读者最真实的期待。
胡壮麟
.
谈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6):403-408.
Abstract
语言学研究一直存在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种倾向.前者试图建立自主语言学,后者力求在不同学科中建立跨学科的联系,以解决种种复杂的语言问题.虽然两者对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在不同阶段都有贡献,但当前更倾向于跨学科发展.这一趋向有其哲学理据,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观,到二十世纪末的认知科学的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内涵,新技术的发展和它所导致的多媒体、多模态和多元智能的出现,以及连接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索,都证明了跨学科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语言学研究本身看,也需要跨学科的研究,以便从不同视角对人类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
姚洋
.
“贫民窟”真相
. 招商周刊. 2007;(11):30.
Abstract
看了郭宇宽教授的文章,感慨良多。是啊,在印度,社会贫富悬殊可以说到了极点,但穷人依然有自己的自豪,穷人富人依然能井水不犯河水,彼此相安无事,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但是,话又说回来,印度“贫民窟”真的有说的那么好吗?作为印度最发达的城市,孟买当局真的对这些有碍观瞻的“贫民窟”视而不见吗?或许,另一位中国经济学家的文章可以解开你心头疑惑。因为某种机缘。一个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印度的机会,让他对印度贫民窟有了不同的理解。读者与前一篇对照阅读,或不无助益。
张维迎
.
赚钱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 发现. 2007;(11):24-27.
Abstract
赚钱意味着你对社会作贡献,赚钱是衡量一个制度是否完善的标准。所以在一个健全的市场制度下,企业追求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基本一致
单忠东, 刘伟
.
转变观念探寻自主创新"捷径"
. 创新. 2007;(3):119.
Abstract
2006年7月21日在《中华工商日报》撰文认为,如何看待"自主创新"这一概念?是不是一个项目从立项提出、到研制试验、到投产
刘涛, 孙祁祥
.
转轨背景下的工业化、环境风险及其治理
. 浙江金融. 2007;(9):7-9.
Abstract
我国自上个世纪中后期步入转轨时期以来,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为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国际经验,工业化的推进和加速发展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和先决条件的,通过转轨,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这为我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障碍。在此基础之上,转轨带来的放权让利与城市化进程分别从内、外部两个方面推动了工业化的顺利
龚刚, 林毅夫
.
过度反应:中国经济"缩长"之解释
. 经济研究. 2007;(4):53-66.
Abstract
"缩长"曾使国内外学者感到困惑.该文中我们将采用一个离散型动态模型来研究这一商业周期现象.我们发现当经济具有高增长的稳定状态时,一个过度的投资冲击将使"缩长"成为可能.这种解释符合中国的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在最近一段时间所体现出的序列波动.而稳定状态下的高增长则可以被中国目前的体制环境所解释.
厉以宁
.
鄂尔多斯市发展的思考(发言提要)
. 鄂尔多斯文化. 2007;(3):8.
Abstract
今天我想从管理理念的重要性、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效率的双重基础、双赢目标、市场是可以创造的、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疏导与宽容、培养新型企业家等八个方面,阐述"理念更新"问题。像鄂尔多斯市这样的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应特别的注重将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
姚洋, 高印朝
.
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金融论坛. 2007;(5):3-8.
Abstract
该文在综述国内外关于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金融中心形成和运行的因素,依据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运行具有较高相关度的原则,构建了包括经济环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四方面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4年东京、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七个城市的数据,依据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这些城市所处的层次进行定位:北京、广州和深圳成为一类,为金融中心的初级阶段;上海成为第二类,为国内金融中心阶段;香港和新加坡成为一类,是区域国际金融中心;东京处于最高阶段,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最后对这些城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刘伟
.
银根收紧何以效果甚微
. 新财经. 2007;(8):40-41.
Abstract
中国经济增长失衡的特殊复杂性,使得中国货币政策的效率在递减中国经济增长中,货币政策的特殊性面临着一种特殊的失衡背景,对货币政策
段宝林
.
靖江讲经宝卷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 民族艺术. 2007;(3):17-19.
Abstract
靖江讲经宝卷的保护工作,做得是很出色的,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对佛头的保护与讲经宝卷的记录出版工作,都做得很好。
张维迎
.
非对称信息和感知带给人力资源管理的困惑
. 人力资源管理. 2007;(8):40-41.
林毅夫
.
须按比较优势发展经济
. 经理人内参. 2007;(6).
Abstract
在本期专家观点栏目中,两位专家分别对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进行了论述.林毅夫认为,当前中国不和谐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穷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增加较慢.因此,为了让穷人充分就业,最关键的是必须按照中国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另外,针对目前社会各界把解决分配不均问题的期望过多地寄托在个税改革上,李稻葵认为这是一种误读.
郭建宁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1):35-38.
Abstract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该文主要从文化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文化解读,通过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背景、文化基因、文化维度、文化意蕴,从而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
郭建宁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 学习月刊. 2007;(20):1.
Abstract
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的主题。而提出并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与论述,立意高远,富有创意。那么,应当如何来认识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呢?
郭建宁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析
.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7;(3):5-11.
Abstract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鲜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由观念形态转为实践形态的过程.认真回顾、总结、梳理、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自觉,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文东茅
.
高校招生制度的多元化探析
. 湖北招生考试. 2007;(16):34-37.
Abstract
多元化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多元化的实质是价值多元,是对统一笔试招生和唯分数标准的超越,应该在认同和协调多元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高校招生主体、形式、内容、标准的多元化,以适应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高校办学特色化的需要.
钟秋明, 文东茅
.
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失衡及其对策
. 求索. 2007;(9):117-119.
Abstract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过度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东部地区,就业地域失衡问题日益凸现.该文在对就业地域均衡的条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失衡的原因:不同地域间的职业待遇不平衡;就业流动难度大且成本高;落后地域隐性需求难以转化为显性需求.为此,应加强政府作为,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到就业不足地区就业和创业的扶持力度,加强高等教育地区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本地所需人才方面的作用.
2006
姚洋
.
17年村民选举实验的现实与未来
. 南风窗. 2006;(5):23-25.
Abstract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勾勒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正如文件所揭示的那样,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应该包括制度供应——村庄和乡镇的组织建设。在村庄选举这个问题上,目前的确存在以“故事”代替“整体”的倾向。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及据此进行的统计分析,是对这个倾向的一个纠正。
黄平, 姚洋, 韩毓海
.
1980年代的思想文化脉象(上)
. 天涯. 2006;(3):20-32+1.
Abstract
一个社会学家,一个经济学家,一个文学批评家,由于各自的体验和观察角度的不同,三个人印象中的1980年代的思想文化潮流与变迁肯定是各有侧重的,但也有一些重合的部分。这些重合的部分是什么?不同的部分又是什么?他们与主流的看法又有何区别?这都是饶有兴趣的。尤其这三位学者,都有着不随大流的独立思考与见解。
Pages
« 首页
‹ 上页
…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
下页 ›
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