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Type: Miscellaneous

2009
刘伟, 蔡志洲. 从最终需求看我国长期经济增长.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9;(4):4-14.Abstract
该文从最终需求的角度,即从出口、投资和消费这三个方面,对影响中国当前和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中国外向型经济所可能造成的实际影响,指出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是有限的,有可能通过增加内部需求来消除;其次分析了影响中国内需的主要因素,并着重指出近年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国内需求的失衡,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是扩大内需、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途径.
谢新洲, 王秀丽. 从美国新闻网站的经营理念看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 新闻战线. 2009;(1):67-69.Abstract
美国对于新闻网站的界定比较宽泛,大体来说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指类似《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样的传统新闻媒体的网络版;第二类是指像雅虎新闻和美国在线新闻等囊括众多新闻来源的门户新闻网站,第三类是像德鲁吉网站(www.drudgereport.com)和Breitbart.com这样的由个人编辑整理的新闻网站,第四类是以digg (http://digg.com)等新兴的内容共享的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社会化新闻网站.与美国宽泛的新闻网站界定不同,我国新闻网站一般是指传统新
林毅夫, 庄巨忠, 汤敏, 林暾. 《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投资. 2009;(1):118.Abstract
贫富差距的扩大是亚洲经济发展的一个隐患,它会加剧政治和社会矛盾。收入差距的扩大,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增大改革的阻力和难度,从而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甚至危及国家的长治久安。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
闵维方. 以改革开放精神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8):4-7.Abstract
中国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伟大时代.与之相适应,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这不仅是一个呼唤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公平的时代,更是以时代的强音呼唤着代表中国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自1978年底开始的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使中国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闵维方. 以改革开放精神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新华文摘. 2009;(6).Abstract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其关键是靠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具有世界一流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高涨的今天,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代,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关系国家发展的根本性战略问题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厉以宁. 企业是经济转型的主体. 理论导报. 2009;(3):4,7.Abstract
挑战是可以转化为机遇的。当前,只要中国经济能够安稳地渡过这一难关,并且基本上实现了经济转型,不仅今后能获得比过去更大的国外市场,而且能够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经济转型的主体是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主力是优质企业。为此,政府要大力培育优质企业,使它们较快实现经济转型
厉以宁. 企业是经济转型的主体. 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9;(3):8-9.Abstract
挑战是可以转化为机遇的.当前,只要中国经济能够安稳地渡过这一难关,并且基本上实现了经济转型,不仅今后能获得比过去更大的国外市场,而且能够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经济转型的主体是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主力是优质企业.为此,政府要大力培育优质企业,使它们较快实现经济转型.
姚洋. 低碳农村之路:城市化与新农村社会文化运动. 绿叶. 2009;(11):74-78.Abstract
七亿农民,农业承载不了.人均几亩地,农民富裕不了.面对市场化、全球化双重高压,农民相对贫困化加重,农村无序化严峻.人的问题不先解决,环境好不了.让农民富裕、让农村低碳,农民进城才是根本.而城市化非一夜之功,农村要走低度发展、高度和谐之路,离不开两个方面:靠科技推动农业脱碳,靠新农村社会文化运动走向有序.
姚洋. 体制的社会主义与道义的社会主义. 人民论坛. 2009;(14):6.Abstract
体制的社会主义——即建立在国有企业和计划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阶段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我不是一个哈耶克的崇拜者,但赞同哈耶克对体制社会主义的批评,即它无法解决如何为计划收集
孙祁祥, 郑伟. 保险制度与市场经济:六个基本理念. 保险研究. 2009;(7):19-23.Abstract
在改革发展保险业和建立完善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应当站在历史和国际的高度,深刻审视保险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澄清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理念.关于保险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该文提出六个基本理念:即保险业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不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保险业的立业之本是经济保障和风险管理;"保险泛财政化"是一种制度扭曲;保险业发展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保险监管的最大职责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政府应从"完善市场经济"的高度来统筹规划保险业的发展.
张维迎. 信贷隐伏危机金融体制需改革. 天津经济. 2009;(8).Abstract
张维迎在近日接受香港《大公报》专访时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国新增7万亿的信贷规模远超出预期,从长远来看,信贷扩展过快,货币增量过快,将带来通胀压力,政府须将结构调整放在首位.
汤一介. 儒学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 今日教育. 2009;(11):53-55.Abstract
我想,一个民族的复兴和它的文化复兴应该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文化的复兴,特别是儒学的复兴,也应该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情况来看,儒学是源远流长的。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和世界
汤一介. 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企业家精神. 江汉论坛. 2009;(1):5-9.Abstract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中国企业家在这种情况下应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对造就中国现代企业家是否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现代企业并不只有一种模式,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而有不同的模式。如果中国现代企业与中国儒家伦理相结合,将会产生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不同的中国的现代企业家精神。照儒家看,如果能用最合理的办法取得利润(赚钱)作为"手段",而以"公利"(也就是"公义")为"目的",我认为,这是符合儒家伦理的中国企业家精神的。
梁柱. 充分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9;(4):4-12.Abstract
以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有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的背景。所谓"告别革命"论,既是这种思潮的集中表现,又是它不加隐讳的真实目的。它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是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詹福瑞, 吴建中, 朱强, 张晓林, 吴慰慈, 陈传夫. 党和政府的关怀 时代的重托 图书馆人的责任——感受李长春同志讲话精神.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5):21-26.Abstract
詹福瑞: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起点2009年9月9日下午,在我馆建馆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李长春同志<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对于国家图书馆乃至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刘伟, 蔡志洲. 全球经济衰退下的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理论前沿. 2009;(2):5-8,13.Abstract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和经济衰退,对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击.该文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发展与体制背景及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在世界经济衰退的环境下保持平稳较快经济增长的可能性.
厉以宁. 全球金融危机和西方国家的制度调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2009;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09.Abstract
(2009年7月3日)严重的金融危机一定会使人们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看法有所转变。回顾70年前,1929到1933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曾经引起人们对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怀疑,而把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看作是对自由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种重要补充。正因为当时在西方社会有越来越多
郭建宁. 关于和谐文化的哲学思考.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23-26.Abstract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当代中国哲学关于和谐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论争到"和的哲学"与"斗的哲学"的讨论、矛盾论与和谐论的探讨等几方面的再认识和重新定位的曲折过程.
郭建宁.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9;(8):4-8.Abstract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通过培育和谐的文化精神、倡导和谐的价值理念、弘扬和谐的哲学思维、营造争谐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同时,积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姚洋. 内需为什么不足_. 今日财富(财智领袖). 2009;(8):33.Abstract
改变失衡格局的办法是减少出口,而减少出口的关键是增加内需;无论是政府的政策,还是民间的议论,甚或学者的建议,都是增加内需.但是,少有人思考,为什么中国的内需会出现不足?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