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Type: Miscellaneous

2003
林毅夫, 章奇, 刘明兴.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 中国金融. 2003;(4):63.
吴志攀. 银监会:职责与挑战. 金融法苑. 2003;(8):18-25.Abstract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监督管理职责的决定》的通过使得银监会的挂牌获得了法律上的依据与地位.人大常委会对《中国人民银行法》进行修改,将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的金融监管职权授予新成立的银监会,这是我国立法机关根据新一届政府机构调整方案做出的迅速反应.相较于中国证监会的成立
刘伟, 黄桂田. 银行业的集中、竞争与绩效. 经济研究. 2003;(11):14-21+91.Abstract
各国金融资产配置方式不同,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也存在鲜明的差异.与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逻辑推论及其倡导的理想境界可能完全相反,由大规模银行组成的相对集中的产业组织结构并不一定导致竞争程度的下降.中国银行业偏高的集中率并不是影响行业竞争程度的原因,事实表明,中国各银行之间在存贷业务及其他业务上并不缺乏竞争.主要问题在于现有的国有银行经营机制不灵活、效率过低.即使中国银行业大幅度提高了商业化程度,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也不宜于过度分散,保持相对集中的行业结构,可能更有利于提高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
姚洋. 集体决策中的理性模型和政治模型-关于中国农地制度的案例研究. 经济学(季刊). 2003;(2):679-700.Abstract
该文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试图发展一种可以检验集体决策过程是理性模型还是政治模型的方法.这一检验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将集体决策与要素的相对稀缺性相联系.该文为两个模型推导出了不相容的假说,并用中国83个村庄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均未被拒绝,但在更高级的检验中,政治模型略胜一筹.这表明中国农村的真实决策过程可能是理性模型和政治模型的混合体.
刘伟, 蔡志洲. “非典”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展望. 红旗文稿. 2003;(17):18-22.Abstract
今年1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长经过多年持续稳定的增长之后,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1季度GDP增速达9.9%,但2季度“非典”疫情对宏观经济造成很大冲击,纵观上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总的来讲是“宏观经济看好,问题不容忽视”。“非典”影响较大,但不会影响今年经济增长的大势,所以“宏观经济看好”;但受“非典”影响,经济增长中凸现了或者进一步加剧了原有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所以“问题不容忽视”。从统计数字看,2季度我国GDP增速为7.6%,和去年同期相比,
郑伟, 孙祁祥. "非典"保险冷思考. 中国保险. 2003;(7):8-11.Abstract
自4月份非典在北京爆发以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多项通告,要求保险公司严格履行其保险条款的承诺;保险公司也很快做出了反应。据报道,保险公司提供的一些保险产品和服务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消费者排队购买新险种的情形,所谓“针对非典的保险新产品和服务”也成为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汇。应当说,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役中,保险监管部门负起了其应有的督促管理的责
刘伟, 蔡志洲. 非典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展望. 红旗文稿. 2003;(17):18-22.Abstract
今年1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长经过多年持续稳定的增长之后,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1季度GDP增速达9.9%,但2季度"非典"疫情对宏观经济造成很大冲击,纵观上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总的来讲是"宏观经济看好,问题不容忽视"."非典"影响较大,但不会影响今年经济增长的大势,所以"宏观经济看好";但受"非典"影响,经济增长中凸现了或者进一步加剧了原有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所以"问题不容忽视".从统计数字看,2季度我国GDP增速为7.6%,和去年同期相比,
厉以宁. 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群言. 2003;(7):6-9.Abstract
总的看法目前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非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时,重点放在非典疫情会在多大程度上使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他们之中大多数人得出如下的看法:只要疫情能在最近两三个月内被控制住,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不会受很大影响,年增长率仍可以达到7%左右。这种分析有一定道理,可供决策部门参考。但这仍然是表面性的。非典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晌,决不可以低估。即使最近两三个月内疫情被控制住了,但疫情对经济
吴志攀. 非典检验《传染病防治法》.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26-36.Abstract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1989年公布并付诸实施的.在这次非典疫情防治实践中,这部法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文章主要从法律角度总结了国内外卫生行政执法的经验教训,分析了我国非典防治执法延迟的原因、疫情报告与公布在一开始难以进行的原因,并从隔离与防护、监管体制、基础性预防、硬件建设、污染处理、防疫基金、物价控制、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便将来<传染病防治法>修改时参考.文章还指出,非典防治工作是对我国立法和司法机构执法能力的一次考验,仅有好的法律还不够,法贵在于行,法制存在于使用的过程中.中国正在进人一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时代.
李广建, 孟丹. 非开放描述系统的开放封装技术. 情报科学. 2003;(7):752-755.Abstract
根据基于数字信息资源和服务系统的现实环境 ,分析了几种常用非开放描述系统的开放封装技术及其适用性 ,具体包括 :基于分布式对象请求的封装、基于开放元数据搜索和检索的集成以及基于元数据转换的封装等
孙立明, 孙祁祥. 风险管理的新趋势:整合风险管理. 金融信息参考. 2003;(10):38-39.
孙立明, 孙祁祥. 风险管理的新趋势:整合风险管理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经济学动态. 2003;(8):13-16.Abstract
一、引言 整合风险管理(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是对影响公司价值的众多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估,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实行相应的战略以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整合风险管理是对传统的可保风险管理的超越,它的目标是把公司面临的所有风险都纳入到
姚洋. 高水平陷阱——李约瑟之谜再考察. 经济研究. 2003;(1):71-79.Abstract
该文从经济的角度重新考察了李约瑟之谜.通过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该文证明,初始人口-资源禀赋的差异是造成中国和西欧在18世纪之后的文明分岔的原因.这一理论和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学说是一致的.该文纠正了伊懋可学说中的逻辑错误,并发现了形成高水平陷阱的两个重要前提,即工业中存在规模经济以及人口增长符合马尔萨斯原理.
文东茅. 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毕业生就业. 现代大学教育. 2003;(2):6-7.Abstract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问题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了把这一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和《现代大学教育》编辑部联合组织了一次北京中青年学者论坛 ,以笔谈和座谈的形式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讨。现辑录有关成果发表 ,以飨读者。
吴志攀.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以"首都教育"为视角的考察.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4):68-77.Abstract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具有相关性,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趋势,沿海地区展开教育资源竞争,以此带动人才战略、技术升级和产业换代及文化发展.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背景下,教育被列入第三产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可能也有必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研究北京地区高教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以及高教向边缘发展,向沿海发展,向企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新一轮资源配置,高等教育走廊和远距离校区就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表现.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与交通及通讯事业发展的相关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2002
汤一介, 景海峰. 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丰碑——写在《熊十力全集》出版之际. 孔子研究. 2002;(6):114-117.
厉以宁. 21世纪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领导文萃. 2002;(6):126-131.Abstract
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着急的就是怎样使产业升级。在这方面,高等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究竟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输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张维迎. 999能否复制麦当劳. 竞争力. 2002;(2):52-54.Abstract
可以设想,如果三九从国内空运几百个名医药国外,用不了多久,一旦这些名医在当地有了名气,有了稳定的客户,他们就会开设自己的诊所,而不是给三九打工.即使留在三九,他们的讨价还价能力也定以吸干三九诊所的收入,使复诊所根本无利可盈.三九也没有有效的办法阻止医药揽私活赚钱.
张维迎. WTO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农垦经济. 2002;(3):21-23.Abstract
不久前在北大在线和京华时报联合举办的“WTO与中国”论坛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教授张维迎以“WTO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为题 ,为北大学子们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张教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举例 ,把深奥的企业理论阐释得通俗易懂。本刊予以摘编 ,相信对读者大有裨益。
吴志攀. WTO后时代我国产业发展的制度生态-从"东莞现象"个案观察. 国际经济法论丛. 2002;NULL(2):20-43.Abstract
目次一、东莞现象二、经济发展的制度生态三、东莞等中小型沿海城市的制度生态四、东莞企业发展调查:清溪镇企业调查五、WTO后时代的我国内地大城市的制度生态一、东莞现象东莞是广东省一地级城市,改革开放初期,东莞不是经济特区,也不是经济技术开发区,而是地处于经济特区深圳和中国珠江三角洲最大的城市广州之间的一个城市.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不太出名的南方沿海中小城市,在2001年却出了一句说法:东莞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