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页面的主要内容部分
科研成果
2007
段宝林
.
北大日记摘录(1954-1955)
. 北京档案史料. 2007;(4).
Abstract
段宝林,1934年生,1949年参军,曾在华东军区青年干校学习,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办公厅和华东作家协会机要秘书.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在民俗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这里刊登的1954-1955年的日记是段先生从所记日记中选录的,选录标准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北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面貌.
孙祁祥
.
医保问题导致国民健康提升趋缓
. 党政干部文摘. 2007;(6):34.
Abstract
从未来来说,第一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基本保险整合。第二是社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救助的整合。第三个整合就是城镇医疗保障制度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整合,逐步实现城乡与农村医疗保障的均等化。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昝涛
.
历史学与意识形态——土耳其现代史研究的几种范式
. 北大史学. 2007.
厉以宁
.
厉以宁:中部崛起的关键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 创新科技. 2007;(5):6-7.
Abstract
近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郑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博会高峰论坛上发表演讲,他认为中部各省都是资源大省,中部崛起的关键在于把中部各省的资源转化为资本,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厉以宁
.
厉以宁:解剖中国经济热点(观点)
. 财经界. 2007;(8):64-65.
Abstract
只要政府在扩大内需方面狠下功夫,估计居民会有大量的钱投入到消费中,届时,内需将产生引发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我们现在可能还想象不到,但不妨拭目以待.
吴志攀
.
发扬优良学风 完善制度保障
. 中国高等教育. 2007;(21):33-34.
Abstract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否能够做到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风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教师的特殊使命决定了教师学风的好坏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大问题。我认为,树立优良学风不仅要靠广大教师加强修养、严谨自律,还需要有制度的保障。
林毅夫
.
发挥比较优势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求知. 2007;(6):14-15.
Abstract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已经逐渐从原来背离比较优势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取得奇迹式增长.但是,目前我国总体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200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2050美元,仅及发达国家5%左右的水平,而且还存在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等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在初次分配上实现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良好机制尚未形成,在收入分配上还有恶化的趋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
颜海英
.
古代埃及人的生与死
. 世界知识画报. 2007;(327).
颜海英
.
古代埃及思想史
. In: 古代东方思想史. Vol. 1. ; 2007.
裘锡圭, 曹峰
.
“古史辨”派、“二重证据法”及其相关问题——裘锡圭先生访谈录
. 文史哲. 2007;(4):5-16.
Abstract
裘锡圭先生在古文字、古文献、上古史等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为学界所公认。2007年3月,应文史哲编辑部之约,裘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在访谈中,裘先生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历程,就"古史辨"派、上古史、出土文献研究及"二重证据法"、"五帝时代"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古史辨"派在对上古史认识的大方向上是正确的,在古书辨伪方面则有许多地方需要纠正;我们今天对于疑古思想和学说应持继承与批判相结合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以后虽然涌现了大批出土文献,但就出土文献研究而言,传世典籍以及历代学者对传世典籍的研究仍然是基础。目前中国古典学,包括出土文献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不在缺乏理论或方法,而在研究者往往缺乏科学的态度。必须大力提倡一切以学术为依归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提倡学术道德、学术良心。
颜海英
.
古埃及文字的类型
. 东方研究. 2007.
林毅夫
.
和谐发展釜底抽薪之策
. 财经. 2007;(4).
Abstract
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中国的发展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主要表现为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拉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环境压力加剧等等.在这种状况之下,注重和谐发展是很有针对性的.
吴志攀, 肖江平
.
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法创新
. 中国法学. 2007;(1):162-174.
Abstract
2006年,中国经济法学界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围绕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经济法问题展开研究,在领域的拓展、方法的创新、认识的深化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总论中的理念、权利和研究方法研究,宏观调控法中的所得税法和计划法研究,市场规制法中的反垄断立法、消费者界定、证券业市场规制研究,跨领域制度中的涉农法律问题研究等.2007年经济法学研究有必要在论题的选择、方法的更新和交流的拓展方面作更多的努力.
张维迎
.
品牌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
. 企业家天地. 2007;(11):21.
Abstract
做品牌,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做品牌的人,必须要能经受短期诱惑的考验.如果一个企业不能经受住短期的诱惑,它会经常为了短期的盈利来放弃产品的理念,这样不可能做出品牌.
厉以宁
.
四道槛阻碍非公经济发展
. 企业家信息. 2007;(2):8-9.
Abstract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所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79年的不足1%增长到2005年的"半壁江山",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作用日益显著.截至2005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有2464万户,从业人员4901万人,私营企业已达430万户,从业人员5824万人.内资民营企业投资总量由2000年的1380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3193亿元,仅5年之间增长2.9倍,平均每年增长29.1%,明显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的增长水平,也高于国有和外资的增长水平.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不仅吸纳了国有和集体经济减少的这部分就业人员,实现了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还吸纳了绝大多数新增劳动力就业.
张维迎
.
国企改革的真问题
. 商界(中国商业评论). 2007;(2):91.
Abstract
中国经济的活力,主要采自民营企业在竞争行业的发展.换句话说,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的下游产业,国有企业主要在上游.凡是在下游竞争产业的国企都活不下去,大部分民营企业也活得很辛苦.但是在下游的民营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对上游的能源、原材料、电力、电信、运输等的需求也大量增加.这些行业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所以国有企业活得很好.
梁柱
.
国史研究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
.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3):9-11.
Abstract
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同国史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人类社会自从私有制出现以后,一些有识之士有感于这种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就开始憧憬、追求一种合理的、美好的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这几乎成为世界各民族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如中国从先秦的《札记·礼运篇》、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
汤一介
.
国学与21世纪
. 名人传记(上半月). 2007;(2):88.
Abstract
"国学"的提出实际是从清末开始的。当时我们国势衰败,西学传入。西学是强势文化。正因为有西学的传入,才有"国学"的提法,不然"国学"很难普及。20世纪初期,"国学"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衰落的情况下出现并存在的。20世纪前半叶,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国学在80年代以后仍处在边缘地位,直到现在,国学才逐渐被重视。但严格地讲,国学还没有到应有的地位。为什么要重视国学?道理非常简单,一个民
刘伟, 蔡志洲
.
国有企业应该向“政府股东”分红
. 新财经. 2007;(2):28.
Abstract
企业应该向股东分红,这本来是一个常识。如果企业不分红,就意味着股东投资企业没有取得回报,其投资就是失败的。但在中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是不需要向其政府股东分红的。相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却有义务解决企业不断出现的困难。这样,就使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处于一种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地位。企业不分红,股东怎么考核企业呢?现在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考核,规定
黄玲文, 姚洋
.
国有企业改制对就业的影响-来自11个城市的证据
. 经济研究. 2007;(3):57-69.
Abstract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工业企业的就业规模大幅度下降,许多人认为,企业改制是其主要原因.该文通过对11个城市386家企业从1995年到2001年的面板数据的研究,评估了企业改制对就业的影响.我们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显示,和一般印象相反,改制显著地减缓了就业的下降趋势.我们还发现,改制对企业的就业增长有持续的和递增的积极作用.即使在控制了企业的绩效、就业条件、资产结构以及改制前就业历史之后,我们仍然得到相同的结论.另外,我们还使用了倾向分值匹配基础上的差分内差分方法对我们的结果进行了验证,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Pages
« 首页
‹ 上页
…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
下页 ›
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