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页面的主要内容部分
科研成果
2008
张维迎
.
《中国改革30年》
. 环球人物. 2008;(14):79.
Abstract
中国建立市场经济非常不容易。我们从计划经济时期完全否认市场,到改革开放之后部分承认市场,再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完全承认市场,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而现在,社会上开始蔓延着反市场倾向,这种倾向如果更多地演变为政府政策和国家法律,就会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造成致命性的伤害。
祝帅
.
《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
.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姚洋, 章林峰
.
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分析
. 世界经济. 2008;(3):3-11.
Abstract
该文利用中国分类企业出口海关统计数据,以LALL技术分类和产品技术复杂度指数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本土企业的贸易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结果表明,此前研究中国贸易竞争优势所采用的方法和数据,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国本土企业在各产品和各技术层面上的真实国际竞争力;本土企业虽然在整体层面没有我们原先设想的那么乐观,但保持了出口技术水平的绝对增长以及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对追赶,存在一定的出口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在跨国分工加剧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本土企业并没有在国际分工链中成为受害者,其竞争优势在循序上升.
刘伟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源于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伟大实践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1):27-28.
Abstract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在纪念创刊10周年之际,召开一个理论研讨会,很有意义。我想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会议主题,谈两点认识。
贾庆国
.
中国的危机管理及奥运安全的应对
. 绿叶. 2008;(3):50-53.
Abstract
加强对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是提升危机管理法制化、制度化的基础;建立各应急部门的协调机制,是有效进行危机管理的突破口.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安全管理,是对中国危机管理的一次重大考验,中国尤其是北京相关各方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预计出现重大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很小.
林毅夫
.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 IT时代周刊. 2008;(14):10.
Abstract
"在所有的改革国家当中,中国算是最接近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创造条件解决了企业没有自生能力的问题。"
林毅夫
.
中国的经济改革:新的挑战和政策选择
. 决策咨询通讯. 2008;(2):1-2.
Abstract
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当前也面临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收入不平等、投资过热、潮涌现象和双顺差等种种挑战。这些内外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结构、资源税、行政垄断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应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度,实行应对潮涌现象和双顺差的政策。
谢立中
.
"中国社会":给定实在,抑或话语建构-以毛泽东和梁漱溟之间的一个分歧为例
. 江海学刊. 2008;(3):111-117.
Abstract
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关于"中国是否是一个阶级社会"这一问题的分歧和争论表明"中国社会"以及关于中国的种种故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人们用这样或那样的话语建构出来的,并不存在着完全独立或脱离于人们话语系统的纯粹客观自存的"中国社会".并且,在关于中国社会的研究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分歧和争论都属于这种话语系统之间的争论,但却被人当作了对于相关实在的争论来看待.
厉以宁
.
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奥运后滑坡”
. 农村工作通讯. 2008;(17):58.
Abstract
历史上,由于对基础建设和体育设施增加投资和游客消费给主办城市带来收入,部分奥运会举办国在筹备奥运会阶段出现过短暂的超常繁荣,之后则经历经济快速回落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奥运后滑坡现象"。根据近期人们对于中国奥运后经济形势的分析,本刊摘要了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厉以宁
.
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奥运后滑坡"
. 农村工作通讯. 2008;(17):58.
Abstract
历史上,由于对基础建设和体育设施增加投资和游客消费给主办城市带来收入,部分奥运会举办国在筹备奥运会阶段出现过短暂的超常繁荣,之后则经历经济快速回落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奥运后滑坡现象".根据近期人们对于中国奥运后经济形势的分析,本刊摘要了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刘伟, 张辉
.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
. 经济研究. 2008;(11):4-15.
Abstract
该文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将其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比较.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度十分显著,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即产业结构变迁所体现的市场化的力量将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的力量.此外,研究也发现,结构变迁效应的减弱并不表明市场化改革的收益将会消失,某些发展和体制的因素仍然阻碍着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从这个层面来看,我国完善市场机制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刘伟
.
中国经济增长能持续多少年
. 理论导报. 2008;(2):5-6.
Abstract
站在2008的起跑线上,中国将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局面?今后还会保持怎样的增长态势?本文就我国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势、所遇到的问题等作出了解答。一、经济发展追平世界纪录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们打开国门,施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到2007年已经是29年了。中国经济从那时候开始,也已经持续增长了29年。如果2007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不低于10%的话,我们这29年的平均增长率就是9.7%以上,因为前28年的平均速度是9.7%。这就追平了一个世界纪录。
薛海平, 闵维方
.
中国西部教育生产函数研究
. 教育与经济. 2008;(2):18-25.
Abstract
该文运用"甘肃基础教育调查研究"项目2004年调查数据,采用教育生产函数方法和分层线性模型,对甘肃省农村初中数学和语文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甘肃农村初中数学和语文教育质量在个体、班级和学校三个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校同伴对数学和语文教育质量有显著影响;教师素质对数学和语文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班级规模对数学和语文教育质量有显著负影响;分权管理制度对数学和语文教育质量有显著正影响.基于上述结论,该文对提高西部农村初中数学和语文教育质量提出以下主要政策建议:缩小班级规模;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代课教师权益保障制度;推动学校实施分权化管理.
吴慰慈主编,张久珍,王益明,王余光副主编
.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卷(副主编)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李永科, 王志恒, 方精云
.
中域效应模型中物种分布幅度梯度的影响
.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8;38:583-589.
Abstract
中域效应(Mid-domaineffect)模型量化了几何限制对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然而,目前的研究缺乏对该模型的生物学意义作进一步的阐明,以及对物种分布幅度的梯度变化进行数量评价.本文利用已发表的马达加斯加蝴蝶的多样性数据,通过模拟方法和物种幅度频度分布(RSFD)的分析,研究了几何限制和物种幅度非随机分布的共同效应.研究发现,尽管马达加斯加蝴蝶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满足中域效应模型,但并不符合该模型的特征RSFD变化.如果在模型中加入物种分布幅度的梯度变化,则能较好地模拟实际RSFD的变化,表明物种丰富度的空间格局确实存在物种分布幅度的梯度变化.同时还发现,物种分布幅度梯度的存在对最终丰富度格局影响不大,表明中域效应模型的生物学意义难以从物种分布幅度的行为上来解释.
艾春艳,廖三三,肖珑
.
中文经济统计类数据库比较分析
.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8;(6):5-7,13.
张维迎
.
为什么没有免费的午餐
. 廉政瞭望. 2008;(7):33.
Abstract
每个人每天都在做决策。普通人的决策如果出现失误,只影响其个人的得失。但公共决策的不当,就不仅影响个人,而且会对整个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制定法律和政策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公共决策。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
梁柱, 贺新辉
.
为李立三找回失散50年、未见过面的女儿
. 书摘. 2008;(5):72-75.
Abstract
在李立三被迫害致死13年之后,1980年3月20日,党中央在北京为李立三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给李立三平反昭雪。一些报刊先后发表了回忆李立三的文章。李立三的子女也联名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回忆文章。不久,《人民日报》编辑部收到上海退休女教师吴钟
钱雪梅
.
乌玛:观念与实践
. 国际政治研究. 2008;(04):105-116.
Abstract
在伊斯兰文化中,"乌玛"首先是信仰,属于观念的范畴;它同时又是经验的历史,属于实践的范畴。"乌玛"还是现代政治伊斯兰话语的核心词汇之一,政治伊斯兰运动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于乌玛的认知和想象。本文从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考察了"乌玛"的内涵及其演变过程,力图还原乌玛信仰和乌玛实践的客观历史,以便识别现代政治伊斯兰关于"乌玛"的话语。本文把乌玛观念区分为基于伊斯兰教经典文本的乌玛信仰,和基于对这些文本的重新解读或对乌玛信仰的利用而形成的乌玛话语;同时还把历史上的乌玛政治实践同现代政治伊斯兰"重建乌玛"的斗争区分开来。尽管当代政治伊斯兰运动借乌玛信仰为依据,并且宣称以先知创建麦地那乌玛为榜样,但是其乌玛话语属于政治斗争的范畴,其实践难以超越民族国家体系的制约。
康小明, 闵维方
.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职业发展成就的实证研究
. 高等教育研究. 2008;(7):88.
Pages
« 首页
‹ 上页
…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
下页 ›
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