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页面的主要内容部分
科研成果
2004
林毅夫
.
中国减贫面临新挑战
. 经济研究参考. 2004;(71):32-33.
Abstract
中国减贫努力在过去二十多年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贫困、增长、平等”在中国也还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中国在减贫问题上
厉以宁
.
中国创业投资业发展沿革、现状与问题
. 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 2004;(7):17-19.
Abstract
中国创业投资业发展历史沿革 创业投资在中国是一种政府推动型的制度创新。按照政府推动创业投资发展方式的演变,中国创业投资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汤一介
.
中国哲学发展的方向与途径-走出"中西古今"之争,融会"中西古今"之学
. 学术月刊. 2004;(7):5-8.
吴慰慈
.
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学术活动与研究方向——在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6):3-18.
Abstract
中国图书馆学会是由全国图书馆工作者自愿结合、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公益性、学术性的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图书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它有八个分支机构:专业图书馆分会、党校图书馆委员会、团校图书馆委员会、军队院校图书馆委员会、工会图书馆委员会、医院图书馆委员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上述分支机构是中国图书馆学会根据开展活动的需要,依据图书馆事业在不同领域内形成的工作系统而设立的专门从事本学会业务活动的机构,是全国图书馆学会的基础。
张久珍
.
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副主编)
. 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4.
张维迎
.
中国大学发展之要-推进学术自由
.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4;(1):3-4.
Abstract
对于一所大学或者任何一个以创造知识为目的的组织来说,学术自由都是非常重要的,伟大的思想无不来源于自由的探索.但是学术自由并非一般人理解的那么简单.中国大学教师过去都是"铁饭碗",应该说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但有学术自由吗?很显然没
方精云, 沈泽昊, 唐志尧, 王志恒
.
"中国山地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计划"及若干技术规范
. 生物多样性. 2004;12:5-9.
孙祁祥, 郑伟, 孙立明, 李海涛, 锁凌燕
.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再保险的角色
. 财贸经济. 2004;(9):3-10,95.
Abstract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如何对中国巨灾风险进行管理是该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从中国巨灾风险与其管理现状出发,借鉴美国全国洪水保险计划、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局、日本家庭地震保险体制和英国洪水保险体制的经验,结合中国再保险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重视支持巨灾风险管理、建立多层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巨灾保险、大力培育再保险市场主体、加强和完善政府保险监管等政策建议.
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4.
郭凡生, 吕政, 牛根生, 刘迎秋, 刘伟
.
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忧”与“愁”
.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4;(2):72-73.
胡泳
.
中国生意
.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4;(02):16.
Abstract
<正> 《麦肯锡季刊》登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生意指南》的文章。文章开宗明义地说,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导致了一些对其泛化的归纳性理解,而这些理解大多不符合实际情况。要想在中国生意成功,商人首先必须穿透层层的误解误传迷雾。误解一:中国的国有经济成分仍然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那些认为中国经济仍以国有为主,因而难逃僵化的投资者,必须认清这样的现实:在中国的工业产值中,只有1/3是由国有企业创造的;少数产业如国防、通讯和能源除外,大部分产业由私有资本控制;中国政府现在更多地依靠私营部门而不是国有部门日渐下滑的税收。这意味着本地企业在竞争中是按市场规律出牌的。跨国公司可能会因为坚持一套所谓全球适用的经营模式,不懂得运用本地资
王襄平, 王志恒, 方精云
.
中国的主要山脉和山峰
. 生物多样性. 2004;12:206-212.
梁守德
.
中国的国际观和外交战略新思维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4;(3):56-58.
Abstract
进入新世纪,国际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中国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国际观念和外交战略思维的调整,以及新的外交政策举措,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以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前提.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萧灼基, 张维迎, 曹和平, 韩秀云, 路一鸣
.
中国经济 刹车非踩不可?——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如是说
. 中外管理. 2004;(6):90-92.
Abstract
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主持人:非常感谢斯蒂格利茨教授到场和我们交流关于中国的问题。现在我们请您和今天到场的中国经济学家分别写一下在您谈到中国经济的时候,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关键词。
林毅夫
.
中国经济增长没有现成模式
. 政策. 2004;(3):26-27.
Abstract
最近,国外一些经济学界和新闻媒体对于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产生了质疑.为什么有疑问?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在1998年以后,出现两个新的经济现象:一个是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伴随通货紧缩;一个是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反而下降.而这两个经济现象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时从未遇到过的.因此,我认为消除国外的疑问,必须全方位、多视角地解读中国经济.
刘伟
.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有多大
. 环境经济. 2004;(2):34-35.
Abstract
过去的二十几年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拉动,未来20年中,中国经济将呈现向中、西部梯度波浪式发展的态势,中国经济能够保持不低于7.2%的增长率。
刘伟
.
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体制要素
. 中国石油企业. 2004;(Z1):8.
Abstract
中国1978年到2003年这25年间,年均经济增长是9.4%。一个国家25年保持9.4%的高速增长,这在当代世界,尤其是大国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的。即使把官方统计的增长速度折价一半左右,中国也有5%左右的增长速度,这在当代世界也名列前茅。
张维迎
.
中国经济应觅新动力
. 中国商人. 2004;(4):1.
Abstract
中国经济今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应该依靠后发优势。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所谓"配置效率",就是怎么样使资源从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而"生产效率"是如何使得每一种资源的生产效率能提高。中国经济过去25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配置效率"的提高,中国企业充分利用了原来计划经济下配置不合理的资源,充分利用了外国已经成熟的技术,利用了中国饥渴的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空隙。我预测中国未来依靠资源配置推动的经济增长还会有十年的时间。
林毅夫
.
中国经济:真实增长如何持续
. 财经界. 2004;(3):18.
Abstract
我们不仅想知道中国过去的增长速度是不是真的,更想知道未来的发展会不会持续.
刘伟
.
中国经济能否突破增长极限
. 安徽决策咨询. 2004;(12):15-17.
Pages
« 首页
‹ 上页
…
847
848
849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
下页 ›
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