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05
梁守德. 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建设的探索.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2):16-21.Abstract
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建设,应在世情与国情的统一上铸造国家特色和学者特色,探索理论的新主题和新主线,以权利政治为新角度,研究国际政治产生和演变的规律及其在当代的新表现、新特征.
林毅夫. 中国已经出现"通缩". 商界名家. 2005;(12):12.Abstract
会不会真的出现通货紧缩?从严格的定义来看,今年9月份,我们已经是通货紧缩了,比我预期的还早.
厉以宁.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 北大商业评论. 2005;(1):14-18.Abstract
我们要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要成为一个创新中心、创造中心,而不是一个简单加工制造的中心.我们不仅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还要有最新的技术,这样的话才能真正使中国走向工业化道路.
林毅夫.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未来发展展望.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5;(18):28-31.
林毅夫. 中国扶贫政策的合理调整. 财经. 2005;(9).Abstract
中国贫困问题发生新变化,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和问题,扶贫战略和政策也需要相应调整.具体建议如下:
严家炎. 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韶关学院学报. 2005;(1):1-3.Abstract
北京大学中文系和苏州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了"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1904-2004)国际研讨会".这次大会具有独特的特点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就一些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王余光,朱天俊,陶铠,白化文,范凡,叶安然. 《中国旧书业百年》品评录. 图书馆杂志. 2005;(7).
厉以宁. 中国正迎来大规模设备更新期. 商界名家. 2005;(12):13.Abstract
随着国家新兴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相关环保,节能标准的 提高,中国正迎来一个大规模设备更新期,这将给民营企业带来在成套设备,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等领域的巨大商机.
严家炎. 中国现代小说的奇篇-谈鲁迅的《铸剑》. 励耘学刊(文学卷). 2005;(1):88-99.Abstract
《铸剑》是中国现代小说中非常奇特的一篇,它的叙述方式,意象选择及审美趣味,都体现出鲁迅特有的气质与艺术想象.本文从这篇小说的奇特入手,对小说的意象、古歌及某些晦涩的描写,一一进行解读,并探讨作品的审美旨趣及其他相关问题,以此揭示鲁迅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林毅夫, 李志赟.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 经济学(季刊). 2005;(3):913-936.Abstract
该文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的现时状况、改革历程、问题根源与改革方向进行了全面回顾与具体分析.文章指出,国有企业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由于承担了政策性负担而丧失了自生能力,而金融体系由于承担着为国企服务的任务,所以也变相承担了国企的政策性负担.中国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先剥离它们的政策性负担,然后再着手解决内部治理机制问题.
刘伟, 李绍荣. 中国的地区经济结构与平衡发展. 中国工业经济. 2005;(4):61-68,85.Abstract
该文实证分析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区的经济结构对经济的影响,说明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区存在明显的经济结构差异,文中指出东部地区要强调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和金融性的第三产业发展;而在中部地区要强调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发展;在西部地区要强调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文化和科技,以及军事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这样的经济结构调整还必须配套性地从西部经济区向东部、中部经济区进行有计划或有规划的劳动力转移.
闵维方. 中国的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 中国大学教学. 2005;(10):9-10.
闵维方. 中国的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 科教文汇. 2005;(9):63-66.Abstract
要想真正理解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必须理解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经济改革,就没有经济高速增长.而经济高速增长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规模.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使中国大学管理运行的外部制度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而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据此,闵教授从中国经济转型、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三方面阐述上述主题,内容翔实、深入浅出,下文仅作一简要综述.
林毅夫. 中国经济从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 金融经济. 2005;(9):15-16.
刘伟.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问题. 金融与经济. 2005;(8):3-7.Abstract
文章高屋建瓴,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问题有精辟论述.
林毅夫, 胡书东. 中国经济学的百年回顾. 中国招标. 2005;(42):33-37.Abstract
经济学的传播:危难中国的渴求经济学的初步繁荣:30、40年代中国的折射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孪生兄弟21世纪: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
康宁, 闵维方. 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 高等教育研究. 2005;(6):6.
厉以宁. 中国绕不开重化工阶段. 中关村. 2005;(1):48.
林毅夫. 中国需要怎样的MBA教育.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5;(6):136-137.Abstract
中国 MBA 教育的问题背景中国的 MBA 教育要想取得成功,教育者必须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否真的为企业家、经理人在行进中拨开中国社会迅速变革过程中的重重迷雾,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
侯龙龙, 闵维方. 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范围经济. 高等教育研究. 2005;(6):43.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