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页面的主要内容部分
科研成果
2010
李力行
.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现状、挑战和应对
. 浙江社会科学. 2010;(12):27-34.
Abstract
本文总结了中国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几个主要原因,并对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不均衡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本文发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大大快于常住人口数量的增长,这在一些沿海省份尤为明显,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动机,以及为农民工提供福利和保障的巨大财政压力。本文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提升城市化水平的一些政策应对,包括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城镇新增就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主动改革土地制度、并创新行政区划管理体制等。
段宝林
.
《中国神话博览》开头的话
. 神州民俗(学术版). 2010;(1):4-7.
Abstract
朋友!我们是中国人,你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的神话吗?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你知道是什么样的动物吗?龙是中国的远古的图腾,你知道图腾是怎么一回事吗?你知道龙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历史究竟有多长吗?你知道为什么说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精神是什么吗?有人说龙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是错误的呢?你知道神话和民族精神究竟有什么关系吗?神话是一种民间故事,充满了幻想,但为什么又被专家称为严肃故事呢?
厉以宁
.
中国第三次经济大转折刚刚开始
. IT时代周刊. 2010;(1):8.
Abstract
在这次经济危机后的复苏进程中,中国的回升是最快的,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我个人认为,这次回升是靠投资拉动,不是靠扩大内需带动在投资中,又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相反,更应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回升是
张维迎
.
中国经济:不是蛇尾是虎尾
. 三联竞争力. 2010;(4):16.
Abstract
去年中国GDP取得了8.5%~8.6%的增长,有些人觉得之前的危机好像是虚惊一场,其实我更担心闹不好是"白忙活一场"。我的忧虑源于历史的教训。当年美国总统布什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了应对经济萧条采取的措施正是导致2008
刘伟
.
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
. 大连干部学刊. 2010;(5):4-10.
Abstract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应该说是非常快,举世瞩目,30多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大体是9.8%.到去年年底,我们完成GDP总量接近34万亿人民币,折成美元大体上是4万多亿,占世界GDP比重接近7%,在世界上排在第三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总量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刘伟
.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5(1):1-10.
Abstract
无论是从人均GDP水平还是从农业劳动力在全社会的就业比重来看,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都处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当前最为严重的宏观问题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失业率持续攀升,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济不活跃.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既有国际经济衰退的影响,也有国内长期内需不足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在总量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结合方式、汇率政策、强调需求还是强调供给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前景,近期主要是反衰退;中期是防滞涨;长期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即科学发展现的落实问题.
刘伟, 卢伟航, 石新中
.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
. 新华文摘. 2010;NULL(9):NULL.
Abstract
该文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第一,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及突出问题.第二,产生中国经济增长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的出现又有什么特点和特殊性.第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这些调整的效果如何?趋势怎么样?有可能发生哪些方面的变化.第四,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前景会怎样,包括近期、中期和长期的演变趋势.
刘伟
.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突出矛盾及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 理论学刊. 2010;NULL(7):4-7,127.
Abstract
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是增长速度活跃、结构转变迅速、矛盾尖锐、困难突出.从短期看,经济增长面临总量失衡的矛盾,这种矛盾可能会表现为滞胀;从中长期看,经济增长面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内需和外需的失衡、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失衡、国民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失衡、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制造业发展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客观审视已有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对未来政策的走向进行调整,这些政策包括总量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厉以宁, 李扬, 刘元春, 何志毅
.
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专家演讲稿(一)
. 当代财经. 2010;(1):9-16.
Abstract
2009年第二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获得了2009年度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与改革,主办方邀请了多位著名经济学家进行演讲.作为论坛的学术媒体支持单位,《当代财经》将部分学者的发言稿作为特稿刊发,与广大读者共享这次盛会的成果.
厉以宁, 李扬, 刘元春, 何志毅
.
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专家演讲稿(一)
. 当代财经. 2010;(2):5-12.
Abstract
2009年第二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获得了2009年度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与改革",主办方邀请了多位著名经济学家进行演讲。作为论坛的学术媒体支持单位,《当代财经》将部分学者的发言稿作为特稿刊发,与广大读者共享这次盛会的成果。
厉以宁
.
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专家演讲稿(一)-从当前中国信贷问题看货币流量分析的局限性
. 当代财经. 2010;(1):9-11.
Abstract
2009年第二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获得了2009年度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与改革",主办方邀请了多位著名经济学家进行演讲.作为论坛的学术媒体支持单位,《当代财经》将部分学者的发言稿作为特稿刊发,与广大读者共享这次盛会的成果.
洪银兴, 蔡昉, 刘伟, 杨瑞龙
.
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专家演讲稿(二)
. 当代财经. 2010;(2):5-12.
Abstract
2009年第二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获得了2009年度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与改革,主办方邀请了多位著名经济学家进行演讲.作为论坛的学术媒体支持单位,《当代财经》将部分学者的发言稿作为特稿刊发,与广大读者共享这次盛会的成果.
周建波, 杜浩然
.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四届年会综述
. 经济科学. 2010;(05):124-128.
Abstract
<正>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于2010年8月9日至13日在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全国
姚洋
.
中国经济成就的根源与前景
. 文化纵横. 2010;(2):16-23.
Abstract
如果我们为中国所采取的改革和经济增长措施列一份清单,并将其与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政策逐一进行对比,我们就会为这两者的相似之处所惊诧.
张维迎
.
中国经济的老虎尾巴
. 商界(评论). 2010;(4):18.
Abstract
现在的经济措施像是在抓老虎的尾巴,不敢放开,放开了老虎就会把我们吃掉,我们就只能跟着老虎跑,最后老虎把我们累死了.
厉以宁
.
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北大商业评论. 2010;(12):30-36.
胡泳
.
中国网络论坛的源与流
. 新闻战线. 2010;(04):15-18.
Abstract
网络论坛在我国属于建立在讨论基础上的交流平台。这种"虚拟社区"成为中国互联网文化的活跃中心。网络论坛以"多对多"为特征,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一对多"和电子邮件的"一对一"形式。而其"异步"性更是汇聚起网民中的大量人气。网络论坛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时政性论坛、情感性论坛、主题性论坛、实用性论坛等等。据悉,美国参与在线互动的人比在线阅读新闻、康体信息、金融信息以及网购的人要多。在我国,网络论坛日盛。如何认识和发挥网络论坛的积极作用,同时加强对其引导与管理?本期《前沿关注》的一组文章,通过专家综述和个案分析,希望给读者以启示。
张维迎
.
中国能逃过下一轮危机吗?
. 三联竞争力. 2010;(2):14.
Abstract
中国GDP保八成功了,有人欢欣鼓舞,但我特别想用中国古人的一句话提醒一下:当心乐极生悲。我们很可能不是虚惊一场,而是真的危机还在后面。全世界应对危机的措施恰恰是这次危机产
厉以宁
.
中国货币政策的思考-总量调控和结构性调控并重
. 决策与信息(上旬刊). 2010;(4):22-26.
Abstract
一、货币政策总量调控的局限性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一直是政府调控最为关心的。总需求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项构成,因此,政府调控总是从总量分析的角度对投资、消
姚洋
.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 国际经济评论. 2010;(1):7-18.
Abstract
本文提出了"中国道路"的概念,总结了中国道路的四个特征:社会平等、贤能体制、制度的有效性先于制度的纯洁性、中性政府.社会平等奠定了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基础;贤能体制选取有能力和德性的人进入政府,并以表现作为衡量政府好坏的标准;强调制度的有效性使得中国的制度转型比较平稳,并可能创造出新的制度形态;中性政府保证政府不受利益集团的左右,从而放开手脚采取选择性的、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文章分析了这四个特征对世界的意义.
Pages
« 首页
‹ 上页
…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
下页 ›
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