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11
胡建信. 近十年来中国POPs研究回顾及展望. 绿叶绿叶. 2011:30-35.Abstract
摘 要: 中国对POPs的关注始于八十年代初期,那时我们所依据的更多地是从国外得到的信息而非自己的研究结果。斯德哥尔摩公约的签署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POPs研究.这十年来.科研环境和研究能力大大提升.具体的研究成果也在逐步积累。国内POPs研究的硬件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在研究经验和研究方法.包括一些技术手段上,跟国外还有很大差距。未来我们更需要的是基于风险管理为目标的研究,对于一些新增的、毒性较弱的POPs,也需要我们去做更深入的毒性研究、风险和风险管理研究。
张维迎. 通胀本质上是财富的逆向分配. 农村工作通讯. 2011;(11):32.Abstract
商品价格普遍上涨,没有大的天灾,一定是个货币问题.现在物价、房价上涨,最根本的原因是过度的刺激政策,其必然的后果就是通货膨胀.但现在是宏观政策出了问题,用微观控制的方式去解决.
张维迎. 通胀本质是掠夺民间财富. 中国中小企业. 2011;(9):12.Abstract
我们的政策应该更多地体现尊重市场,保护产权制度、自由竞争、自由准入,让市场的逻辑发挥更好的作用。现在市场上物价、房价上涨,根本原因是2009年之后采取了过度的刺激政策,太多的货币、太多的信贷注入经济体,其必然的后果就是通货膨胀。政策出问题了,调整的过程应该更多通过市场去消化,而不应该错上加错。比如房地产问题,2009年初比较冷,房价往下跌,那时候该跌就让它跌,应该顺其自然,但我们不是,一看房价下跌,着急上火,马上出台了刺激政策,结果价格上涨,没过几个月,又出
胡泳. 道德恐慌. 商务周刊. 2011;(07):79.Abstract
<正>斯坦利·柯亨在他《民间魔鬼和道德恐慌》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条件、某个场景、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兴起,逐渐被界定为对社
梁柱. 邓小平晚年心系分配问题. 领导文萃. 2011;(5):79-82.Abstract
1989年11月,邓小平经中央同意退休。退休之后,他仍然关注党和国家的前途,其中,分配问题是他晚年思考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他谈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从1990年4月到1993年9月,他谈及和着重谈及分配问题的就达六次之多。他直面现实而不讳言两极分化的出现,尖锐
梁柱. 邓小平晚年心系分配问题. 决策与信息. 2011;(4):11-12.Abstract
1989年11月,邓小平经中央同意退休。他仍然关注党和国家的前途,其中,分配问题是他晚年思考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他谈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梁柱. 邓小平晚年的分配思想探析. 湖湘论坛. 2011;(1):37-41.Abstract
邓小平晚年谈及分配问题就有达六次之多,见解深刻,期望殷切.他直面现实而不讳言两极分化的出现,尖锐指出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并富有预见地提出公平分配、共同致富是一个很大很重要的问题,希望能正确解决,造福人民群众.
张守文. 重视分配问题的经济法规制. 法制资讯. 2011;(8):63-65.Abstract
分配关乎国计与民生,直接影响政治安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纵观中外历史上的治乱循环、制度变迁,往往皆因分配问题而起,因此,对分配问题必须高度关注并予以有效解决.我国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始
胡泳. 阅读的未来. 读书. 2011;(12):63-73.Abstract
<正> 从"敬惜字纸"谈起"读写能力"(literacy)是传播史中经常会被讨论的一个话题。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就是必须能读会写,或者像人们在语言教学中常说的,要做到听、说、读、写"四会"。读书写字这种行为也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识字,在现代的语境下,意味着一个人有沟通能力,或是能够在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中理解和交流
王一川. 阳刚本从阴柔来-看《岁岁清明》. 电影艺术. 2011;(5):48-49.Abstract
提起杭州城,人们总会想到柔媚的西子湖和芳香扑鼻的西湖龙井茶,也会想到苏东坡的名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而总是把杭州城同阴柔之美联系起来.这样想象的杭州城市文化品格,自然多偏于阴柔,但有多少人还能想到它自有其阳刚一面呢?《岁岁清明》就让我经历了这样一次出人意料的突转:你品尝到一杯来自明丽的西子湖畔、紫云山麓的沁人心脾的明前茶,但茶味中却又浸透着深一层的别种刚猛滋味.
张剑波, 杨宇翔, 郑九丽, 袁宏明, 曹磊, 陈诚. 阳离子和两性混合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合成三维六方介孔二氧化硅. 无机化学学报 [Internet]. 2011;27(9):1817-1829. 访问链接Abstract
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nTAB(n=12,14,16,18)和两性生物表面活性剂SDG以8:2的摩尔比混合作为模板剂,在酸性条件下晶化,碱性条件下老化合成了三维有序介孔二氧化硅.合成的产物用XRD 、SEM、TEM和N2吸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不同链长的表面活性剂CnTAB(n=12,14,16,18)中,C14TAB与SDG混合所得样品C14DG的有序度最好.而C16TAB和C18TAB与SDG混合所得样品的孔径约为9nm.两性表面活性剂SDG对产物的形貌和三维六方结构都有影响.
王锁劳. 阿拉伯之春:回顾与展望. In: 中国国际战略评论. Vol. 2011年.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1.
曹洋, 武轶群, 范雯怡, 秦雪英, 唐迅, 陈大方, 詹思延, 胡永华. 降压0号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电解质和血尿酸的影响.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1;19:126-128.Abstract
目的评价降压0号长期治疗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钾、血钠和血尿酸的影响。方法于2002年3月7日—12月31日选取上海市某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观察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降压0号后血钾、血钠和血尿酸代谢的改变情况。结果随访满一年的研究对象共计1 162例。长期服用降压0号后血压达标率为79.3%。与基线相比,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0号后血钾、血钠水平发生轻度改变,血钾降低0.05 mmol/L、血钠升高1.0 mmol/L;服药后血尿酸水平下降27μmol/L。对血钾、血钠和血尿酸代谢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服用该药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高钾血症、低钾血症分别下降0.52%和0.60%,高钠血症、低钠血症分别下降0.95%和1.63%,高尿酸血症的比例降低2.18%,以上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长期应用降压0号治疗,不会对机体血钾、血钠和血尿酸代谢产生不良影响。
曹洋, 武轶群, 范雯怡, 秦雪英, 唐迅, 陈大方, 詹思延, 胡永华. 降压0号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脂质代谢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15:275-278.Abstract
目的评价长期服用降压0号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某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观察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降压0号后脂质代谢的改变。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 162例,长期服用降压0号后血压达标率为79.3%。与基线相比,各血脂水平的改变不显著,不具有临床意义。服药后总体血脂异常比例从39.8%升高到42.5%(χ2=3.52,P=0.069),各类血脂异常中,高胆固醇型、低高密度脂蛋白型、混合型血脂异常比例均有所减少,高甘油三酯型血脂异常比例升高,以上改变均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降压0号,对其脂质代谢无明显影响。
胡泳. 限娱令、“微博公厕”论与道德恐慌症. 青年记者. 2011;(34):30-32.Abstract
<正>特约专稿SpecialFeature对于电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人们担忧;对于微博上的假信息泛滥,人们焦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这些问题的新视角,请看《限娱令、"微博公厕"论与道德恐慌症》。
罗仁福, 张林秀, 赵启然, 易红梅, 史耀疆, Rozelle S. 陕西贫困农村寄宿学校小学生贫血情况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 2011:1257-1258.
李广建, 王巍巍. 隐喻方法与数宇图书馆服务-从政府网站中生活事件徂织法谈起.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10):1-7.Abstract
对政府网站中生活事件组织法进行了研究,探讨其背后隐藏的隐喻方法思想和运行机制;对隐喻方法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提出建议,以期为数字图书馆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借鉴.
胡泳. 集体行为. 商务周刊. 2011;(05):61.Abstract
<正>集体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是罗伯特·帕克(Robert E.Park)最先使用的一个术语,被赫伯特·布卢默(Herbert Blumer)加以沿用,指那些不完全对应现存的社会结
甘露,肖珑,关志英. 面向国内文献提供服务的知识产权解决方案及其实践.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1):5-10.
王一川. 革命年代的心化美学——简论中国现代美学Ⅰ及其传统渊源. 江海学刊. 2011;(2):13-17.Abstract
从长时段视野看,中国现代美学可以20世纪80年代为转折点,分化出两个不同的美学时段,即中国现代美学I和中国现代美学II。中国现代美学I是社会革命年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出心灵或精神因素的主导,具有心化美学特质,属于中国现代社会革命时段的审美认知与实践论美学。这种社会革命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属于一种从转变现存政治秩序的"小革命"最终走向改变现存社会与文化秩序的"大革命",其深层资源却来自中国古典哲学固有的心化传统,而这种心化传统恰恰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革命的对象,由此形成革命资源与革命对象相同一的"吊诡"。导源于以中国古代儒家为代表的心化传统的现代心化美学,宁愿为了艺术的审美认知价值与社会实践价值而悬置起实际的物质生活层面,从而集中供奉精神生活层面,并以"精神变物质"为深层美学信念。从希望中国出现"世界性大思想家"这一"李泽厚之盼",可集中见出这种心化传统在现代的强势存在。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