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04
胡泳. 知识和资源的互补体系. 成功营销. 2004;(04):24-25.Abstract
<正>为什么中国企业总是活不长、长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于以个人为本,没有建立起一个不以个人为转移的知识体系。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杨合能力,也称核心竞争力,是CK.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梅尔于1 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
陈跃红. 知识结构与学科边界. 中国比较文学. 2004;(1):17-21+6.Abstract
2003年9月25-26日,第二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两校比较文学教师相聚一堂,结合近年来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最新形势,共同探讨了比较文学的学科界限和学科身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者的关系,以及当前学科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两校学者并在上次论坛的基础上,围绕比较文学学科必读书目的选定、学科教学培养模式、以及北大一复旦两校学术交流机制及建立相关网页链接事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探讨。会议期间,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全体教师还就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以及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与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进行了对话。本刊将分两期发表两校学者的有关发言和他们推荐的比较文学学科参考书目。
梁柱. 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的两大探索.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5):80-88.Abstract
毛泽东在探讨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特别强调我们从中获得的最重要教益是要独立自主,并提出要进行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重要思想.第二次结合的内涵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进行的两大探索:一是以苏为鉴,走出一条自己的建设道路;二是力图找到一条能够保证党和人民政权纯洁性的有效途径,即如何坚持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反腐蚀的方针和防止"和平演变"的问题.这两大探索几乎是同步开始的,都是围绕着如何建设、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主题展开的.尽管他为此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并不都是成熟和完善的,在探索中也有过严重失误,但他对这两大探索所进行的战略思考具有长远的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林毅夫.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改革. 中国金融. 2004;(12):32-34.
梁柱. "社会转型"论辨析. 中华魂. 2004;(1):54-55.Abstract
自从改革开放,特别是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学术界很快就出现一种所渭"社会转型"的理论,意思是说,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在一些人的助推下,这几乎已成为一种时髦话语。在当前存在的某种不健康的学术氛围下,越是新奇的、时髦的东西就越容易流行开来,其实,流行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礼会转型"论便是一例。
任绍曾, 胡壮麟, 王德春, 戚雨村, 俞约法, 刘光准. 祝贺·鼓励·希望——名家眼里的《外语研究》. 外语研究. 2004;(1):1-5.Abstract
《外语研究》这个名称赋予了刊物一个繁重的任务。外语有多少?即使国内教授的外语也不下十几种。研究的范围又有多大?仅就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而言,与那么多语种的语言、文化、文学、翻译、外语教学一结合,那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内容之多不言而喻。然而20年来《外语研究》在这样的任务面前,却能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外语研究。这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1.既重视语言学学术前沿的理论进展,又重视吸收经典理论的精华。20年来,尤其是近5年来,《外语研究》刊登了许多对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关联理论、评价理论、话语分析的理论探讨,如《认知与自然语言
吴志攀. 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未来-"移动读者的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1):2-5,13.Abstract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法学家吴志攀教授一向关心图书馆工作,经常称自己为“图书馆之友”。最近吴教授向编辑部惠赐了一篇佳作,点评图书馆的历史,畅想图书馆的未来,文风清新,思想睿智。在新的春天到来之际,我们编发此文,以飨广大读者。相信一个法学家的图书馆学论文,无论在思路上还是在文风上都能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张守文. 税法变革与私法秩序的协调. 法学家. 2004;(5):25-30.Abstract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历史,就是一部财税法制变迁的历史。财税法制的变易与革新,或者迫于某种压力,或者源于某种动力,其对利益格局的重构,对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个领域,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和纷繁的问题,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猜测与思考。
姚洋. 稳健转型——对中国"奇迹"的一个解释. 南风窗. 2004;(15):22-24.Abstract
自1978以来的25年间,中国的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了8%以上。在世界范 围内,一个人口大国能够维持如此长期的 高速增长,绝无仅有,称之为"奇迹"当 不过分。在1970年代末,没有哪一个西方 经济学家会相信中国能够达到如此之高的 增长速度,因为中国缺少每一样标准经济 学教科书视为经济增长之必要条件的东 西:完备的市场、私有产权以及有效的法 治。 回顾过去20多年路程,我们发现,中 国的经济转型基本上是沿着有利于经济效 率的轨迹向前推进的。到目前为止,我们 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的转型。众所周知,苏东的经济转型是剧 烈的政治变革的副产品,在很大程度上, 它是为政治变革中的激进力量服务的。而 中国经济转型的动力来自内部的力量,成 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解释自发的制度 变革是如何在中国实现的,就是一个同时 具有世界意义的课题。笔者认为,在中国,
谢新洲, 尹科强. 竞争情报软件的分析与评价. 情报学报. 2004;(6):736-745.Abstract
文章选取了具有代表意义的7个竞争情报软件作为分析对象,并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对7个软件进行了仔细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了现有竞争情报软件的特点和不足.
陈跃红. 第二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知识结构与学科边界. 中国比较文学. 2004;(1):1-1.Abstract
去年的论坛,我们主要谈的是当下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教学体制和规范问题.即如何通过学科内部更加学术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建设,逐渐确立学科自己的主体性.这其中包括:价值目标、学科知识结
吴志攀. 签名-居民财产与公共财产处理差异. 金融法苑. 2004:1-10.Abstract
一、账户与签名 1990年前,我国银行在为居民开户时,不要求居民亲笔签名,也不留签名核对样本,有时甚至也不要居民身份证,只要求居民在开户便条中填写家庭住址.2000年4月1日,国家开始实行存款实名制,将居民存款财产与身份证联系起来,再通过身份
胡泳. “算数”和“算账”. 商务周刊. 2004;(18):86.Abstract
<正> 有大量的企业把人的利益同资本的利益对立起来,认为提高人的利益必定减少资本的利益。我们把持有这样想法的企业称为“资本企业”,与之相对的是“人本企业”。资本企业,或者说经济型公司,不过是一台赚钱的机器,一切围绕利润出发,不为员工创造团体气氛。人本企业,或者说学习型公司,把企业当作人类社区,投资收益尽管也很重要,但管理者把资金优化视作人员优化的补充。换言之,前者重视的是“数目字”,后者却似乎总能洞察和认识那些只会制定利润指标的公司所不懂的或认为无关紧要的事情。
刘伟.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亟待处理的几个体制性矛盾. 中国高等教育. 2004;(9):14-15.Abstract
作为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超前性,至少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展开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相比较来说,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之庞大,研究活动之活跃,各类学术成就之丰富,对社会影响作用之深刻,远非一般落后的经济发展中国家可比拟的。这一方面表明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由一系列历史和
林毅夫. 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 经理人内参. 2004;(20):32-33.Abstract
在80年代有一部名噪一时的电视系列片《河殇》,其中把中国的文明称为黄色的文明,把西方的文明称为蓝色的文明:认为黄色的文明是内向的、保守的,而蓝色的文明是外向的、开放的、积极的
林毅夫, 刘明兴. 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 经济研究. 2004;(7):48-58.Abstract
企业技术结构的选择取决于相应的要素投入结构,而企业的要素投入结构只有与本地的禀赋结构相吻合,才能在技术结构选择上实现成本极小化的目的,进而实现持续的增长和发展.因此,一国工业的发展战略能否充分利用本地的比较优势将决定其长期绩效.发展中国家欲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目标,就应当采取遵循本国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该文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政府在发展战略上的转变是近20多年来工业化成功的关键.无论是国有工业,还是非国有工业,无论是农村工业,还是城市工业,其发展均要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
刘伟, 蔡志洲. 经济增长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得失. 经济导刊. 2004;(4):10-14.Abstract
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的出现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但是程度有限;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未显示出相应的配合。变化的经济环境必然对货币供应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但满足这种新的要求的过程应当是渐进的,而不是大起大落。
刘伟, 蔡志洲. 经济失衡与宏观调控. 经济学动态. 2004;(11):4-10.Abstract
2004年以来,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8773亿元,同比增长9.7%。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累计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幅从2月底的53%降低到7月底的31.1%,累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则从1月底的11.8%增加到7月底的12.8%。这说明国家
张守文. 经济法学方法论问题刍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4):70-78.Abstract
经济法学的深入发展,需要通过创立有效的方法论,来解决传统法学方法论的非自足性问题;需要通过对不同方法类型的拣选与整合,以形成经济法学的方法体系和方法论共识,从而推动经济法学乃至整个法学研究的进步.
刘伟. 结构性矛盾比总量失衡更突出.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4;(6):15-17.Abstract
去年9月以来,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与评价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至今这种讨论已从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层面向纵深发展。为了使广大读者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邀请学术理论界、政策研究部门的专家和学者以及部分省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