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页面的主要内容部分
科研成果
2006
刘伟
.
中国个人资产性投入为何反向增长
. 新财经. 2006;(2):63.
Abstract
制度变化对资本效率的影响程度高于对劳动要素效率的影响程度(两者相差 900多倍),这表明中国市场化进程首先解放的是资本的效率,若按效率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增长的贡献进行分配,意味着在收入分配的增长速度上,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增长快于劳动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增长几百倍
胡会峰, 王志恒, 刘国华, 傅伯杰
.
中国主要灌丛植被碳储量
. 植物生态学报. 2006;30:539-544.
Abstract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植被平均碳密度方法,估算了我国6种主要灌丛植被的碳储量,并分析了其区域分布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6种灌丛植被总面积为15 462.64×104hm2,总碳储量为1.68±0.12PgC(1Pg=1015g),灌丛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0.88±0.77 Mg C·hm-2(1 Mg=106g),不同植被类型差异较大,在5.92~17Mg C·hm-2之间波动.2)从区域分布来看,西南3省(云南、贵州、四川)既是我国灌丛主要的分布地区之一,分布面积占6种灌丛总面积的23.5%,又是我国灌丛碳储量的主要储库,碳储量占整个6种灌丛碳储量的1/3(32.6%),适宜的水热条件决定了该地区的植被平均碳密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与我国森林和草地的植被碳储量相比,这些灌丛碳储量相当于我国森林和草地碳储量的27%~40%和36%~55%.
蔡洪滨, 张琥, 严旭阳
.
中国企业信誉缺失的理论分析
. 经济研究. 2006;(9):85-93,102.
Abstract
针对当前中国缺乏高信誉度品牌这一现象,该文构造了一个重复博弈理论模型,试图找出其背后更深层的经济和制度原因.现有文献主要研究均衡所能实现的最高效率支付(最好均衡).我们认为,分析中国信誉缺失问题,合理的视角应该是考查最差均衡,并据此来分析摆脱低信誉陷阱的因素.在该文的模型里,在均衡中企业信誉有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在最差均衡中,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均衡会实现从低效率状态到高效率状态的转变,而社会总体效率取决于这种转变的快慢.我们刻画了这种转变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影响转变速度的经济制度因素.我们发现,中国社会普遍的低信任度、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尤其是市场中介机构和监督机构的不足)、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和技术水平的落后,是阻碍和延长中国经济从低效率到高效率状态转变的重要因素.
程原, 张志学, 张维迎, 郑家勤
.
中国企业家缺乏什么领导风格
. 商业评论. 2006;(4).
Abstract
许多中国企业正从童年跨入青年时代,随着自身的发展壮大,它们当中有不少开始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它们在国内也面临着来自跨国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导人才.
张维迎
.
中国企业缺什么
. 光彩. 2006;(2):6-7.
张维迎
.
中国企业要多用核心技术做大做强
. 当代经济. 2006;(10):1.
Abstract
分析中国企业500强,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很少是靠核心技术做大的。这是中国企业的“软肋”。存在着很大的忧患。企业之所以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汤一介
.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一个哲学家的回应-论"天人合一"
. 科技中国. 2006;(12):8-15.
孙祁祥, 郑伟
.
中国保险业"赶超发展模式"的反思及新模式的构建
. 保险研究. 2006;(10):6-10.
Abstract
过去20多年,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模式属于一种"赶超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呈现三个重要特征:重规模增长,轻生态保护;重引进借鉴,轻自主创新;重市场监督,轻公司治理.形成这种发展模式的内在原因是中国保险业与所要"赶超"的国际保险业相比,在初始目的、发展起点、成长路径和配套环境等四个方面存在明显不同.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要深化保险业改革"的战略要求,中国保险业要在分析未来5年国内国际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国情和自身发展实际的目标和思路.概括地说,就是要建立以完善的公司治理为基础、以强劲的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严格的生态保护为约束的长期可持续的保险产业发展模式.
范凡
.
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在东莞成立
. 图书馆杂志. 2006;(8).
张久珍
.
中国图书馆年鉴2005(副主编)
. 现代出版社; 2006.
刘伟, 蔡志洲
.
中国宏观调控方式面临挑战和改革
. 经济导刊. 2006;(6):82-87.
张维迎
.
中国改革的三个约束条件
. 党政干部文摘. 2006;(4):18-19.
Abstract
中国经济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三个重要约束:权力结构约束,意识形态约束和知识约束。这三个约束对改革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权力结构约束: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权力集中在政府部门,民间不仅没有财产权,甚至连最基本的选择工作的权利都没有,改革实际上就是要把资源配置的权力由政府转向民间,用企业家代替政府官
汤一介
.
中国现代哲学的三个“接着讲”
. 思想与文化. 2006:17-30.
Abstract
我写过一篇《走出"中西古今"之争,会通"中西古今"之学》,在该文中提出一个想法:当前我国文化在西方哲学冲击之下,似乎很像我国文化在南北朝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的冲击之后的隋唐时期,即由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阶段转向本土文化开始消化外来文化的阶段。我们知道,印度佛教文化至隋唐,出现了几个重要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华严、禅宗等。我们之所以说这些佛教是中国化的
赵辉
.
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
. 文物. 2006;(8):50-54.
潘士远, 林毅夫
.
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
. 经济学家. 2006;(1):12-18.
Abstract
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国将面临严峻的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长期增长.结构性失业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除了人口基数大之外,赶超战略是我国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最主要原因.最后,该文提出了长期和短期的政策建议.
潘士远, 林毅夫
.
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
. 理论参考. 2006;(11):4-7.
Abstract
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国将面临严峻的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长期增长。结构性失业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除了人口基数大之外,赶超战略是我国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最主要原因。只有放弃赶超战略,确立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才能得到长期稳定发展,就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汤一介
.
中国经学与传统学术
. 中国文化研究. 2006;(1):3-4.
Abstract
为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建校100周年,2005年11月5日至6日在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中国经学学术研讨会”。以下一组文章即为国内外著名学者为这次研讨会所撰的笔谈,涉及经学研究与现代学术的诸方面问题,现刊登出录,以■读者。
林毅夫
.
中国经济在未来30年保持增长是可能的
. 中国海关. 2006;(1):43.
Abstract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真实性的质疑起因于1998-2002年的通货紧缩,但这种怀疑是不正确的.一般国家发生的通货紧缩是由于消费降低导致投资较少,从而引起总需求下降,供给超过需求,价格持续下降;中国的通货紧缩是由生产能力突然增加导致的,没有家庭财富的减少,因此消费并没有急剧减少,
刘伟
.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问题论述
. 经济前沿. 2006;(7):4-9.
Abstract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现在很有争议,从总量上看我国已经是一个大国了,名列世界的前6位,但是从人均GDP水平上看,我国是一个标准的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即处在工业化加速时期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中国经济发展到底达到了什么水平?我们面临的前景如何?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具有什么样的矛盾?当前的中国宏观调控措施有些什么特殊性?中国的经济增长到底能够持续多长时间?
刘伟, 蔡志洲
.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
. 学习与实践. 2006;(9):5-13,1.
Abstract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其主要动力来自于体制创新.体制创新不断地调整和转变着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增长.该文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市场化进程所取得的进展、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Pages
« 首页
‹ 上页
…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
下页 ›
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