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北京大学童美萍课题组Water Research:生物炭层可以提高砂滤系统对微塑料的截留

童美萍教授团队 Environmental Advances
2022年07月15日 00:08

图片

第一作者:谢理淳(北京大学)

通讯作者:杨坤教授(浙江大学)、童美萍教授(北京大学)

论文DOI: 10.1016/j. watres.2022.118783

图片
图文摘要
图片
图片
成果简介

近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童美萍教授课题组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杨坤教授团队合作在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Addition of biochar as thin preamble layer into sand filtration columns could improve the microplastics removal from water”的研究论文(DOI: 10.1016/j. watres.2022.118783)。该研究考察了三种生物质原料(即木质素、纤维素和木屑)在两种热解温度(400ºC700ºC)下制备的六种生物炭分别作为砂滤系统中渗透薄层,对塑料颗粒在慢流速(4 /天)或快流速(160 /天)下的截留/去除性能,并在多种操作条件下进行了截留/去除效果测试。研究结果表明700℃下制备的木屑生物炭具有固定污水处理厂出水中小尺寸微塑料的应用潜力

图片
全文速览
污水处理厂(WWTPs)出水中的微塑料(MPs,尤其是粒径小于10μm的微塑料)是水环境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之一。为减少向环境中排放微塑料,必须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去除效率。本研究为了提高砂滤系统中MPs的去除性能,将三种生物质原料(即木质素、纤维素和木屑)在两种热解温度(400ºC700ºC)下制备的六种生物炭作为薄渗透层分别添加到砂滤系统中,发现作为渗透薄层的六种生物炭均可显著提升砂滤系统对微塑料(直径为1 μm)在慢流速(4 /天)或快流速(160 /天)下的截留效率。相比于低温下制备下的生物炭,三种高温下制备的生物炭具有更好的MPs的截留性能,其中700 ℃下制备的木屑生物炭展现出最佳的MPs截留性能。可视窗动态实验表明,相较于其他生物炭700 ℃下制备的木屑生物炭由于具有更复杂的表面形貌,因此对MPs的截留效果更好。此外,添加生物炭薄层的砂滤柱系统,在间歇流、多轮次过滤循环,长期过滤过程(100孔体积注入)以及实际河水和实际污水中均展现出优异的MPs截留性能。吸附了塑料颗粒的生物炭可通过改变溶液密度与塑料颗粒分离,多次重复利用测试表明生物炭层具有重复利用潜力
图片
引言
塑料颗粒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城市径流、大气沉积、农业活动以及污水处理厂(WWTPs)的污水排放过程释放到自然环境中。虽然污水处理厂的不同水处理工艺可以去除大部分塑料颗粒,但其对尺寸小于10 μm的塑料颗粒去除能力十分有限,导致出水中小粒径的MPs含量较高。由于日均排放量大,WWTPs出水中含有的MPs被视为水环境中塑料颗粒的重要来源之一。先前的研究表明生物炭可以高效固定MPs,但尚不清楚添加至砂滤系统中的薄生物炭层是否可以有效地截留真实污水中的MPs。同时,其在不同的过滤速率、间歇操作以及较长的过滤时间是否能够有效截留塑料颗粒尚不清晰,因此需要进一步考察不同条件下添加生物炭薄层的砂滤柱系统对MPs的截留性能
图片
图文导读

六种不同生物炭的SEM表征

研究中首先在两种温度(400ºC700ºC)下热解三种生物质原料(即木质素、纤维素和木屑),制备了六种生物炭,并对六种生物炭进行了性质表征。发现由于生物质来源与热解温度不同,六种生物炭存在性质差异。不同生物炭有不同的形状与表面形态,且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含有的疏水官能团增多,其表面粗糙度与比表面积等都相应增加/增大。

图片

六种生物炭样品的SEM图像。右上角的图像显示了生物炭样品的总体形貌。


慢滤条件下含有生物炭薄层的砂滤系统中MPs的去除性能

慢滤(4/天)条件下,相较于纯砂柱,添加生物炭薄层的砂柱均展现出更好的MPs截留性能。具体而言,相较于低热解温度(400℃)制备的生物炭,高热解温度(700℃)制备的生物炭具有更好的MPs的截留性能。不同生物质来源的生物炭对MPs的截留能力排序如下:木屑生物炭 > 纤维素生物炭 > 木质素生物炭。提高生物炭层的比例(0.5 wt%1 wt%)可以进一步提高MPs的去除效率。添加1 wt%的纤维素生物炭与木屑生物炭的砂柱系统均可实现慢滤条件下MPs的高效截留。

图片

2 慢流速下(4 m/d)未添加生物炭和添加生物炭薄层的砂柱中MPs的穿透曲线(左)和截留曲线(右)。


快滤条件下含有生物炭薄层的砂滤系统中MPs的去除性能

之前的研究表明提高流速会抑制砂滤系统对胶体的去除性能,研究发现流速提高至160/天时纯砂柱过滤系统几乎难以截留溶液中的MPs,而与慢滤条件下类似,在砂柱过滤系统中添加生物炭薄层同样可以在快滤条件下提升MPs的去除性能。快滤条件下添加不同生物炭砂柱对MPs的截留能力次序仍与慢流速下一致(木屑生物炭>纤维素生物炭>木质素生物炭)。相较于慢滤条件,快滤条件下含有生物炭薄层的砂滤系统对MPs的截留性能有所下降。但高温(700ºC)下制备的木屑生物炭(Wc-700BC)即使在快滤条件下仍展现出优异的MPs截留能力。添加1 wt% Wc-700BC薄生物炭层的砂滤系统在160 /天快滤条件下仍然可以高效截留水体中的MPs。

图片

快滤条件下(160 m/d)未添加生物炭和添加生物炭层的砂柱中MPs的突破曲线(左)和截留曲线(右)。

薄生物炭层提高MPs去除效率的机理

实验发现,添加薄生物炭层会增加砂滤系统出水溶液的pH、电导率以及离子强度,同时使MPs表面的电负性减小,从而增强塑料在砂滤系统中的截留性能。同时,示踪剂实验表明对于所有六种类型的生物炭,示踪剂穿透含有生物炭薄层的砂滤系统的时间均略早于纯砂柱过滤系统,表明在砂滤系统中加入薄生物炭层可略微降低过滤柱的整体孔隙度;此外,利用细石英砂(具有与生物炭相同粒径)替代生物炭薄层进行MPs去除实验发现由于多孔介质尺寸的减小,砂滤系统的局部孔隙率会降低,因而MPs的去除效率略微增加,证实了砂滤系统孔隙率改变对增加MPs截留性能的影响。进一步用批次吸附实验探究石英砂及不同种生物炭对MPs的吸附能力,发现石英砂对MPs的吸附很有限,而生物炭对MPs的吸附能力遵循高温>低温,且纤维素生物炭>木屑生物炭>木质素生物炭的顺序。该吸附能力的趋势与生物炭和MPs间的相互作用力趋势一致,然而却与在添加生物炭薄层的砂滤系统中获得的MPs去除性能不一致(木屑生物炭>纤维素生物炭>木质素生物炭),由此可知除了生物炭的吸附特性外,其他机制也有助于添加生物炭薄层的砂滤系统中MPs的去除/截留。

图片

4 慢滤(4 m/d)(a)和快滤(160 m/d)(b)条件下,纯砂柱过滤系统(球形,红色)和含细砂层的砂柱过滤系统(三角形,绿色)中MPs的穿透曲线(BTC)。石英砂和不同类型生物炭对MPs的吸附比例(c


动态可视化装置实时观察MPs的截留过程

通过使用动态可视化装置直接观察MPs在三种代表性生物炭(木质素生物炭、纤维素生物炭、木屑生物炭)表面的实时截留过程发现MPs可以通过不同的截留过程固定于不同生物质来源的生物炭表面。对于木质素生物炭(Li-700BC),MPs在与其碰撞后会通过摩擦阻力减速并在生物炭表面滑动或滚动,最终被截留于木质素生物炭表面的粗糙位点或被水流冲走。而对于纤维素生物炭(Ce-700BC),MPs在撞击到其表面后会立即被捕获于生物炭表面的褶皱区域。

图片

Li-700BCa)和Ce-700BCc)上的代表性MPs截留轨迹,以及在Li-700BCb)和Ce-700BCd)上MPs保留的SEM图像。箭头指示MPs固定在生物炭上的位置。

对于木屑生物炭(Wc-700BC),MPs在与木屑生物炭碰撞后会存在三种不同情况:(1)立即被固定在生物炭的边缘;(2)在生物炭的表面上缓慢滑动,之后被截留于木屑生物炭表面凹陷的位置;(3)或被木屑生物炭的不规则分支结构捕获。SEM图也证实了上述MPs的固定模式与位置。

图片

6 Wc-700BC上具有代表性的MPs截留轨迹(ace)和MPs固定在Wc-700BC上的SEM图像(bdf),箭头指示保留MPs在生物炭上的位置。

不同操作条件下的MPs去除效率(间歇操作、多轮次循环、长时间过滤)

进一步验证六种生物炭中性能最佳的高温制备木屑生物炭(Wc-700BC)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MPs去除效率,发现添加1 wt%木屑生物炭薄层的砂滤系统可以在间歇操作、多次循环过滤以及长时间(100PV)过滤中都保持高MPs去除效率。此外通过溶液密度可以分离生物炭层中的生物炭与MPs,再生回收后的生物炭可以再次重复利用。

图片

在快流速(160 m/d)间歇操作(a)、慢流速(4 m/d)多轮次循环过滤(b)与长期过滤过滤条件下,无生物炭(球形,红色)和添加1 wt% Wc-700BC(方形,绿色)的过滤系统中MPs的穿透曲线(BTC)。误差条表示标准偏差(n≥ 3)。

在真实河水与污水中MPs去除效率

同时,在慢流速下进一步验证含有生物炭薄层的砂滤系统在真实水体(河水/污水)中的过滤性能,发现在添加了1 wt%木屑生物炭薄层(Wc-700BC)的过滤系统中,河水和污水样品中的MPs均被完全去除。实验结果说明添加了1 wt% 木屑生物炭(Wc-700BC)薄层的过滤系统在实际水样中也显示出高MPs去除潜力。

图片

慢流速(4/天)条件下,在实际河水(ab)和污水样品(cd)中不含生物炭(球形,红色)与添加1 wt% Wc-700BC(方形,绿色)柱中,MPs的穿透曲线(BTC,左侧)和截留曲线(RPs,右侧)。误差条表示标准偏差(n≥ 3)。

图片
小结
结果表明,无论在慢滤或是快滤条件下,在砂滤系统中添加六种类型的薄生物炭渗透层都能提高MPs在砂滤系统中的截留/去除效率。对于来自不同生物质材料的生物炭,在较高温度(700ºC)下制备的生物炭比在较低温度(400ºC)下制备的生物炭具有更好的MPs截留/去除性能。此外,高温制备的木屑生物炭(Wc-700BC)在慢滤或快滤条件下的MPs截留/去除性能最佳,其次是纤维素生物炭与木质素生物炭。实验发现添加了生物炭薄层的砂滤系统可以通过改变溶液性质、降低孔隙率、增加生物炭吸附位点,以及通过不同的介质表面形状与结构来提高砂滤系统的MPs截留/去除效率。相比其他生物炭,木屑生物炭通过其更加不规则的表面结构展现出更高的MPs去除效率,并在间歇操作、多次循环过滤、长时间(100PV)过滤以及真实河水/污水中均保持着高去除效率。基于此,本研究认为生物炭特别是木屑生物炭,在实际水体去除塑料颗粒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图片
作者介绍
图片
杨坤 博士、教授、博导,浙江新昌人。现任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和"南太湖精英计划"领军型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曾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Scopus 未来科学之星环境科学领域银奖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主要从事污染土壤修复、环境纳米材料、吸附材料与技术、环境界面行为等方面研究工作, 承担国家基金(重点、优青、面上、青年)等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撑计划/863计划等课题20多项。至今,已在《Chem. Rev.》、《Environ. Sci. Technol.》、《Water Res.》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多篇,已被SCI论文引用超过8000次;获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参加编写出版《环境纳米科学与技术》等7本专著/教材。兼任J. Zhejiang Univ.-Sci. A 副主编和Sci.Total Environ.编委等职
图片
童美萍 博士,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具体开展关键带土壤-地下水中胶体(微生物、纳/微塑料、纳米颗粒、大分子)的迁移机制研究及水-土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与微生物)高效去除技术的研发工作。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曾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20年)与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4年)在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并获得北京市首届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2018年)。担任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等国内外期刊的编委

备注:
Addition of biochar as thin preamble layer into sand filtration columns could improve the microplastics removal from water.  Copyright 2022, Elsevier Inc.
参考文献:
Hsieh, L., He, L., Zhang, M., Lv, W., Yang, K. and Tong, M. (2022) Addition of biochar as thin preamble layer into sand filtration columns could improve the microplastics removal from water. Water research 221, 118783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3135422007369?dgcid=coauthor


图片
往期回顾: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诚聘优秀博士后人才

2020环境领域热点前沿推送集锦!

●Environ.Adv.速递丨类芬顿/光催化等领域最新成果丨第二期丨

四川大学赖波教授团队Water Research:揭示原位和异位H2O2增强高铁酸盐氧化污染物的关键作用

邹建平教授课题组Angew. Chem. Int. Ed.: 高负载量单原子铁催化剂活化过硫酸盐100%选择性生成单线态氧

南京大学&中科大&东南大学Nat. Commun.: 单原子层AgInP2S6薄片上光还原CO2制乙烯的空位缺陷调制机制

北京大学Nat. Commun.: 全无机Cs2SnI6钙钛矿负载单原子Pt-I3位点用于高效光催化制氢

颜清宇、李述周、余桂华、宋礼 Nat. Sustain. | 硝酸根和二氧化碳选择性电催化合成尿素

清华大学&江南大学Nat. Commun. :石墨烯封装MnO2纳米纤维用于臭氧高效分解

伯明翰大学张鹏团队ES&T: 有氧培养降低纳米CeO2在水稻中的植物毒性、吸收与转化

中科院郑明辉课题组ES&T封面论文:基于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甄别大气颗粒物中芳香类化合物

东莞理工学院林辉、吕斯濠ES&T:缺陷工程策略增强Ti4O7电催化氧化效率

武汉理工大学张高科教授团队ACB:可见光辅助赤铁矿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晶面依赖性研究

浙江大学方梦祥、王涛教授课题组 EST:CO2化学吸收捕集系统的气溶胶排放:烟气凝结核与工况影响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苏冠勇课题组ES&T:典型区域沉积物中液晶单体(LCMs)的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

广东工业大学敖志敏教授课题组Environ. Sci. Nano: MoS2纳米花压电活化过一硫酸盐促进水中有机污染物降解

暨南大学朱明山教授课题组最新Appl. Catal. B: Environ.:可见光驱动无金属C3N5活化过硫酸盐净化污水

天津大学牛志广课题组Water Research:塑料碎片上细菌群落的定植特性:迁移菌群的本土化

东华刘艳彪和北大刘文ES&T:硅酸盐强化流通式限域电芬顿效能

华中师范大学张礼知课题组ACB:硫空位介导的厌氧黄铁矿-水界面羟基自由基的生成及其环境意义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俞文正课题组否定过硫酸盐氧化法用于测定地表水中的TOC

山东大学许醒副教授Chem. Soc. Rev. 综述:单原子催化在高级氧化中的环境应用

●苏俊峰课题组JHM: 在生物固定化反应器中利用结合Fe3O4和改性生物碳的新型海绵生物载体实现硝酸盐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同步去除

哈工大梁恒教授团队WR:不同纳滤阶段中氧化作用对腐殖酸强化硫酸钙结垢的影响及利用对数差分光谱法预测纳滤膜污染

高飞和刘福东老师合作文章EST:反应机理增强的高抗硫CeO2-SiO2复合氧化物用于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研究

●王铁成教授和祝凌燕教授合作文章WR:等离子体氧化对产毒蓝藻的高效灭活及抑制消毒副产物生成的潜在机制;

北京林业大学党岩教授团队Water Research: 生物电化学系统中实现低耗能的高效原位沼气升级;

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刘庆岭课题组EST:碳限域的缺陷、超小氧化锰纳米颗粒催化剂及其对VOCs的高效去除;

天津大学赵迎新老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梁斌老师合作综述Water Research:氯酚生物降解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跳转至文章主页
关注我们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Environmental Advance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